生活鏡頭一:
小語是一位23歲的女孩,她自詡是單純、真誠而親和的人,因此,她很討厭和那些性格強勢或者愛耍點小聰明的人來往。在大學(xué)期間,小語的朋友,也基本上是和她一樣簡單而“沒心眼”的人。
但工作后,小語發(fā)現(xiàn)周遭的一切都變了,同事們好像都是表面上客套,但心里都有著自己的打算,而且有些人接觸起來很不舒服。比如,他們說話生硬,雖然是平級卻總喜歡命令別人,而且,還很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心里打小算盤。這一切,都讓小語感到很不舒服。
好在新去的兩個女孩和自己差不多,也都比較簡單,于是,小語和這兩位女孩成了好朋友,平時吃飯、下班,都只愿意和這兩位女孩在一起。
然而,小語發(fā)現(xiàn),這兩位女孩時不時地也愿意和別的同事在一起聊天,這讓一邊的她很不舒服,她從心里是不愿意與這些同事接觸的。
于是,每每有其他同事參與到她們的小圈子時,小語就會不自覺地回避。只是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她與那兩位同事也疏遠了,在這個公司里,她變成了孤家寡人。最近一段時間,小語的食欲減退很多,還常常感覺后背莫名地疼痛,去醫(yī)院檢查身體也沒發(fā)現(xiàn)異常,這讓她很是苦惱。
生活鏡頭二:
田田談了好幾次戀愛,但是,只要對方一談及婚姻,田田就覺得他們的愛情走到了盡頭,于是不自覺地就會疏遠對方,所以,每次熱戀都會以分手告終。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田田心里很明白是怎么回事。她從小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母親常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男人一旦得到了一樣?xùn)|西,就不再珍惜了。”母親說的是她自己。據(jù)說,母親與父親沒結(jié)婚的時候,父親對母親非常體貼,但結(jié)婚后,一切卻慢慢轉(zhuǎn)變了,昔日的甜蜜被繁瑣的爭吵所替代,最終兩人分道揚鑣。
受母親的影響,田田很享受戀愛中被寵,被關(guān)心、被呵護的感覺,但又很怕以婚姻的形式被對方得到。她認為,那就意味著一切幸福的終結(jié)。
雖然身邊有朋友說田田的想法太絕對了,但田田聽不進去。現(xiàn)在,田田已經(jīng)快30歲了,母親也著急女兒的婚事,經(jīng)常催她早點成家。每當這時,田田就覺得頭痛,但逃離了母親的“嘮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又會奇跡般地消失。
生活鏡頭三:
黃寧寧和丈夫結(jié)婚三年了。剛結(jié)婚的時候,黃寧寧和丈夫的感情不錯。美中不足的是,婆媳關(guān)系一直處不好。開始的時候,黃寧寧會在丈夫面前說起這些矛盾,丈夫每次一聽,臉色就陰了下來,有時候,還會上升到夫妻倆的吵鬧。
時間久了,只要黃寧寧一提婆媳的事,丈夫就眉頭一皺,連連擺手,意思是不要沒事找事。黃寧寧到嘴邊的話又吞了下去。有時候黃寧寧堅持要說的話,丈夫還會轉(zhuǎn)身就走。
漸漸地,黃寧寧意識到,要想生活風平浪靜,就不能提這些事。
然而,生活的平靜,卻不代表內(nèi)心的舒坦,黃寧寧常常覺得自己胸口隱隱地悶痛,同時,她對自己的婚姻越來越失望,覺得她和丈夫的日子也過得味同嚼蠟。面對一潭死水般的生活,黃寧寧已經(jīng)有了結(jié)束婚姻的念頭。
不進則退的心理舒適區(qū)
有心理學(xué)家將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形象地以海水為例分為三個區(qū)域:岸邊、淺水區(qū)、深水區(qū)。而岸邊這個區(qū)域,對應(yīng)的就是“舒適區(qū)”。
假如你是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一定是感覺待在“岸邊”的舒適區(qū)最安全、最舒適,而每往前一步,心里的恐慌和不安就會增加一分,因此,很多人寧可待在岸邊的舒適區(qū)。
結(jié)合上文中的案例:小語的心理舒適區(qū)就是與簡單的同事交往;田田的舒適區(qū)就是永遠處于戀愛中;而黃寧寧及其丈夫的舒適區(qū)就是沒有家庭矛盾。
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舒適的岸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海水有漲潮的時候,你的舒適區(qū)有可能會被淹沒,如果不加以拓展,你的舒適區(qū)將越來越小。最終,原本是舒適區(qū)的地方會消失,站在原地的你,也會被恐慌和不安困擾。而以前的非舒適區(qū),則會更令你感到不安和恐慌。
就如同小語、田田、黃寧寧及她的丈夫一樣,他們試圖原地踏步,躲避風險,而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他們無法保持原有的安寧與舒適,而是被卷入了其他的不適中。
因此,我們可以說,心理舒適區(qū)遵循著不進則退的原則,只有不斷地拓展,才能保留舒適區(qū),感覺踏實和安定。換句話說,安定與不安。舒適與恐慌,就如同硬幣的兩面,當你適度拒絕反面時,正面也會隨之失去了。
心理舒適區(qū)被破壞后的兩種反應(yīng)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從前,有一群潔白的鳥兒飛過一片原野,忽然發(fā)現(xiàn),原野上撒滿了它們愛吃的稻谷。鳥兒們非常開心,它們飛落到原野上,開始了它們的美味大餐。不過,這些稻谷很快就被它們吃完了。走吧,也許前面還會有撒滿稻谷的原野。然而,有幾只懶惰的鳥兒卻認為,何不在這里等著,看看還會不會有稻谷出現(xiàn)。爭執(zhí)不下,鳥兒們只好分道揚鑣。愿意去尋找稻谷的鳥兒飛走了,想要等候的留下了。然而,稻谷最終沒有出現(xiàn),這些留下的鳥兒越來越餓,它們已經(jīng)失去了飛翔的力氣。恰好有一只家雞路過,于是,將這幾只餓肚子的鳥兒帶到了一個農(nóng)夫家里,農(nóng)夫給了這些鳥兒吃的,代價卻是將它們?nèi)︷B(yǎng)起來。開始的時候,被圈養(yǎng)的鳥兒很想念藍天白云,后悔沒有跟著伙伴們一起飛翔。但漸漸地,它們覺得這樣也挺好,雖然沒有了自由,但有吃有喝,于是,又感到了滿足。
冬天到了,那些飛翔的鳥兒掠過叢林,飛過湖泊,飛到了溫暖的南方:而那些被圈養(yǎng)的鳥兒,吃得肥肥胖胖,本以為無憂無慮了。有一天,農(nóng)夫?qū)⑺鼈兎帕顺鰜恚瑓s將屠刀舉向了它們。這些鳥兒忽然想到,自己有翅膀,可以飛翔啊。可任憑它們?nèi)绾紊葎与p翅,卻飛不起來,原來長久未用的翅膀已經(jīng)退化了,失去了飛翔的能力,最終,它們倒在了農(nóng)夫的屠刀下。
同一種鳥兒,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命運。飛走的那些被稱作天鵝,留下的那些成了普通的家鵝。
鳥兒們的不同選擇,正代表了人們面對舒適區(qū)被破壞后的兩種反應(yīng)。
一種是退避。可能會獲得一時的安寧,但卻隱藏著更大的不安。
一種是進取。可能會面臨新的不安和挫折,但卻孕育著希望。
選擇哪一種,你的心中已經(jīng)有答案了吧?
拓展舒適區(qū)的四種方法
1 培養(yǎng)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們探索世界的動力。對生活保持好奇,你就有了探索的勇氣。而探索本身,就是一種嘗試,一種突破,一種前進。這一點不妨向充滿童趣的小孩子學(xué)習,遇到不懂的事情多問個為什么,同一個問題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對于感興趣的事物試著去嘗試。不知不覺中,你已經(jīng)在拓展自己的舒適區(qū)了。
2 感謝不安
遇到陌生人我們會感到不安,面對新工作我們會感到不安,處于新環(huán)境我們也會感到不安……不安雖然讓我們不是那么舒服,但卻是我們獲得成長和突破的契機。因此,面對不安,我們先從理智上問問自己,它會給我們帶來成長嗎?然后在內(nèi)心中對能給你帶來成長的不安真誠地說謝謝,并接受這種不安,帶著不安向你的既定目標前進,你會發(fā)現(xiàn),用不了多久,這種不安不見了。這個時候,你已經(jīng)成功地拓展了你的舒適區(qū)。
3 每天都冒險一點點
生活需要激情和活力,而激情和活力又是突破舒適區(qū)的動力。而每天冒一點點險,是保持激情和活力的妙方。試著去和一個難纏的客戶溝通,或者去嘗試那從未有過的裝束,再或者去做一件一直想做卻沒有勇氣做的事情,比如,向喜歡的人表白,在眾人面前演講……新的嘗試會帶給你新的感覺。不知不覺中你已經(jīng)具備突破舒適區(qū)的素質(zhì)了。
4 學(xué)會延遲滿足
如果一個目標困難重重,你還會去完成它嗎?如果一個付出暫時沒有回報,你還會付出嗎?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盡快品嘗到勝利和成功的“糖豆”,但實際上笑到最后的卻常常是愿意推遲吃“糖豆”的人。為了達到更大的成功,他們愿意在不安中逗留更長時間。可見,學(xué)會對困難的忍耐,更有助于拓展舒適區(qū)。
(選自《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