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幅看過就讓人不會再忘記的照片嗎?滾滾的濃煙中,一個全身赤裸的小女孩,雙臂張開,拼命地奔跑,嘴巴因驚恐而張得大大的。
那幅題為《戰火中的女孩》(The Terror of War)的照片拍攝于1972年6月8目,拍攝者是時年21歲的美聯社記者、越南華裔攝影師黃幼公(Nick Ut,本名Huynh GongUt)。照片為他贏得了1972年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大獎,次年又為他贏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普利策獎。
照片中的小女孩叫潘金福(PhanTh/Kim Phuc),當時只有9歲。
當時的美國人早已被這場遠離美國而無休止的戰爭弄得漠然、麻木了,這幅照片的面世,讓人們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最直觀的認識,喚醒了他們的良知。于是。反戰的浪潮立即被推向新高峰。
被譽為“美國公眾良心”的著名女作家、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其出版的《論攝影》一書里這樣寫道:“像1972年占據了世界上大多數報章頭版位置的照片——一個赤身裸體、剛被美國凝固汽油彈噴燒的越南兒童沿著公路跑向照相機。她張開雙臂,痛得放聲尖叫——在激起公眾對戰爭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100小時的電視廣播的暴行起作用。”
不久,越戰宣告結束。有人說,這幅照片促使越戰提前半年結束。
在醫院,金福忍受了17次手術,經過了14個月痛苦的治療,頑強地活了下來。然而,她的生活卻被完全改變了,新長出來的嫩皮膚無法經受炎炎赤日的照射,渾身上下疼痛難忍;頭常常會疼得像要裂開一般。因為沒錢,她甚至連止痛藥都買不起。
戰斗任務完成的第二天,約翰·普拉默(Jonn Plummer)——投擲汽油彈的美國戰機機師——也看到了那幅震撼人心的照片。照片上赤身裸體逃命的女孩讓他明白,自己投下的汽油彈殃及了一群無辜的平民。他急欲知道女孩的命運,于是就千方百計地四處打聽。
當得知金福經受了17次手術總算保住性命,卻留下了無盡的創痛伴隨一生時,普拉默受到了良心的譴責,他覺得自己是個雙手沾滿無辜百姓鮮血的萬惡的劊子手,陷入極度的懊悔不能自拔。從此,普拉默夜夜難以入眠,常常不自覺地想起幼小的金福遭襲時所承受的痛苦與無助,想起她在手術過程中所經受的惶恐與劇痛……
普拉默開始酗酒,他將自己灌得酩酊大醉,希望借助酒精來麻醉自己的心靈。最后,他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酒鬼。他經常喝得醉醺醺地回家,然后開始打罵妻子。妻子不堪其苦,跟他提出了離婚。
后來,普拉默遇到了一位真心愛他的女子,他跟隨她歸信了基督教,還參加了無名氏戒酒會,戒酒成功后,他去念了神學。然后當了一名牧師。
1984年,已讀了大學的金福再度成為新聞人物。不過,她不再是黃幼公鏡頭里的那個驚恐無助的小女孩,而是出落成一名亭亭玉立的21歲少女。長大成人的金福,被不少人當做反戰標志。她在越南政府的安排下,與傳媒見面,進行反美宣傳。
頻繁的傳媒訪問,再加上社會上反戰象征的壓力,今她無法安心完成大學學業。1986年,金福向時任越南總理的范文同提出申訴。不久,越南政府送她前往古巴首都哈瓦那留學。在那里。她結識了另一位越南留學生裴輝段(Bui HuyTuan)。裴很快就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1992年,經過6年的馬拉松愛情長跑,金福終于答應嫁給裴輝段,后來,他們居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的阿賈克斯鎮(Aiax),并有了兩個小孩。
1995年,金福發現自己被狗仔隊跟蹤,偷拍她的照片,用猥褻的語言說她就是當年那個赤裸裸一絲不掛的女孩,這讓她不堪其擾。和律師商量后,金福決定挺身而出,正式接受媒體訪問。10月,《生活》雜志報道了金福的近況。接著,加拿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多倫多星報》也采訪了她。
仁慈而慷慨的加拿大民眾,知悉金福夫婦定居加拿大后一直靠低收入的工作努力維持生計,就紛紛通過《多倫多星報》向他們捐款。夫婦倆用所得的3萬加元支付了一幢小屋的首付款。
1996年,普拉默得知金福將于11月11日美國退伍軍人節,在首都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前發表演說,他決定前去向她“請罪”。
普拉默背負著沉重的心情,想象著他們見面時的情景:這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女孩,會仇恨地向自己掄起巴掌?抑或兇狠地握住拳頭?……無論她怎樣報復,他都將毫無怨言地接受。
講臺上的金福平靜地回顧完那場戰爭,慷慨激昂地說:“我曾飽受身體和心理上極為痛苦的煎熬,許多時候我以為自己活不下去了。然而,上帝拯救了我,賜給了我希望與信心。”
她還說:“如果我可以跟那個投下炸彈的機師面對面地對話,我會告訴他,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我們可以嘗試為未來做些好事。”
聽到這里,普拉默再也控制不住了。他向主持人遞上一張紙條,表明自己就是那位機師,希望能與金福見一面。
金福演講完下臺,主持人過來對她耳語說:“那位機師就在你的背后。”
金福轉過身,看見了滿頭白發、老態龍鐘的普拉默,很顯然,戰爭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悲劇。
普拉默老淚縱橫地連聲向金福喊道:“我就是那個人。我非常抱歉,我對不起你們……”
金福張開雙臂,穿過人群,奔向普拉默,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既不是他想象中的“耳光”,也不是“拳頭”。
第二天,全球多家媒體刊發了金福與普拉默相見的大幅照片:她張開雙臂,綻放笑容,奔跑著,像極了一只飛翔的鳥。這幅被命名為《一剎那的飛翔》的照片,感染了無數人。
制造災難是一剎那,創造美好也是一剎那,金福用她一剎那的飛翔,寬恕了普拉默那顆負罪24年的心。
在《烈火的饋贈》一書中,金福告訴女記者依瑪·桑切斯:“我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當時仍是孩子的我是受害者,而他,一個必須服從命令的軍人,也是受害者。我經受了肉體的痛苦,但他遭受了比我更強烈的精神上的折磨。”
1997年11月,金福被任命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親善大使。同年12月,金福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了金福基金會(Kim Foundation),旨在為在戰爭和恐怖活動中遭受傷害的兒童提供醫療援助的經費。
成立大會上,金福說:“我原本可以在時間的長河中無所作為,永遠只是‘照片里的女孩’,永遠只是受害者。然而,我不再逃跑,不再是受害者,讓心靈復活,讓愛和寬恕成為戰勝仇恨和死亡的良藥。”
2004年10月22日,金福因救助世界各地戰爭受難兒童的行動,獲得加拿大約克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她又獲頒安大略最高榮譽勛章。
(選自《大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