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有人把植物纖維素稱作“腸道里的拖把”,細細一想,還挺有道理。
“拖把”本身并不產生熱量,營養價值也不高,因而有人視它為“無用之物”。然而,正是這“無用之物”,進入人體后卻大顯身手:在口腔,它耐嚼,可以鍛煉牙齒,清潔牙縫污垢,增加唾液分泌,有助食物消化;在胃腔,它填充“空間”,使人減少饑餓感,有利于減肥;在腸道,它增強對腸壁的刺激,加快腸道蠕動,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使大便通暢,及時把“垃圾”掃地出門。這位“拖把大師”,幾乎成了人體中不可缺少的“清道夫”。
常吃富含植物纖維素的食物,可以減少消化系統各種癌癥的發生。前些時,醫學家在研究大腸癌的病因時發現,該病發病與人體攝取纖維素的多寡有著密切關系:非洲農村該病的發病率每年為十萬分之三點五,而歐洲及美國該病的發病率則高達十萬分之五十一點八,后者為前者的十幾倍。歐美國家生活水平高,一日三餐多以精米、白面、魚、蛋、肉、奶、糖等為主食,而他們每人每天纖維的攝入量僅為非洲人的六分之一。
專家們還發現,吃精糧的人群,排便時間平均為28.4小時,吃粗糧蔬菜的人群排便時間平均為14.5小時。這一快一慢,其結果殊異。原來,在高等動物脂肪、高蛋白飲食中,含有過多的膽固醇,它能刺激體內的膽汁分泌,使腸道內膽酸含量增多。與低脂肪飲食相比,它高出四倍以上。過多的膽固醇會使腸道內厭氧菌的含量增加,厭氧菌代謝的產物大多是致癌因子,長期存積于腸道,容易誘發大腸癌。而多吃纖維素食物,則可以使致癌因子盡快地隨大便排出,減少致癌機會。
“拖把”還能防止某些疾病的發生。像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都屬于“纖維素缺乏病”,只要我們日常多吃些纖維類食物,就可以避免或減少以上疾病的發生。又如我們日常見的“結腸刺激綜合征”,如果用藥物治療,往往收效甚微,而平時多吃些“拖把”,問題可迎刃而解。
為此,醫生勸各位在平日吃精糧、魚肉的同時。不妨多吃點“拖把”——粗糧、水果及芹菜、韭菜、白菜、蘿卜、竹筍等蔬菜,因為在這些食物中,80%以上的成分是纖維素。話又說回來,我們也不能光吃“拖把”,不吃精糧,倘若單以“拖把”為食,會使營養失去平衡,無法滿足肌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氨基酸,而且還會引起營養代謝障礙,加速組織器官的退行性變化,催人早衰。所以,在飲食方面,還是兼收并蓄、粗細搭配為好,既吃“拖把”,又不放棄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