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劉長卿“剛而犯上,而遭遷謫”,前后共經歷了兩次貶謫。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只身來到長沙賈誼的故居。賈誼,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家,因被權貴中傷,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雖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類似的遭遇,使劉長卿傷今懷古,感慨萬千,而吟出這首詩。“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鉤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分。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益以“空見”二字,更進一層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術、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抒寫得沁人心脾。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系到自己。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么,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么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劉長卿又會迎著蕭瑟的秋風來憑吊自己的遺址。后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郁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此為尾聯。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征著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