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自然之友”的第一任會長梁從誡先生辭世,人們在表達敬意的同時,自然會想到梁家的傳承。梁家一門三代從梁啟超到梁思成再到梁從誡都是孤獨的先行者,從“戊戌變法”到保護中國古建筑,再到環境保護,梁氏家族成員當年的眼光在今天看來都是正確的,他們像燈塔一樣守護著這個民族的魂魄。梁家告訴世人:不管現實多么艱難,人活著還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而這一點或許正是當今社會里最為缺乏的。
從梁任公到梁思成再到剛剛過世的梁從誡,梁家一門三代似乎都是斯多葛主義者,在世界的慘痛之后,他們還要讓它再完美一次。他們都企圖高居于毀滅和混亂之上,讓現實能夠和秩序與美結合起來,雖然他們都是“失敗者”,但他們卻將自己交付于更為寬廣和久遠的東西,因此不會過氣。
在今天的中國,能像梁家這樣影響中國百年的名門已寥寥無幾,而一個家族的人都能面對現實體現出強大的內心世界,無所曲撓,表現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也就僅此一家。他們的命運就是中國命運的縮影。
壹。
歷史不能重演,但是可以重新審視,當年“戊戌變法”后,作為大清朝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任公是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救出的,伊藤博文的原話是“我來救他吧,他可是中國的寶貴靈魂?。 薄!皩氋F靈魂”幾個字可不是什么人都擔得起的,遙想任公當年在上海主持《時務報》《變法通議》等平地風雷般的文章,挾泰山以超北海,作為時政評論的文人,影響國人無數,從黃遵憲到胡適,不管是舊人還是新人,從不避諱梁任公啟蒙的意義。胡適甚至這樣說:“十五年來,吾國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義及世界大勢者,皆梁氏所賜,此百喙所不能誣也?!痹谌喂抢锬銖膩砜床坏健艾F實如此,我改變不了什么,那好,我就不去改變”這等沒出息的話語。任公流亡海外后,眼見康有為以“衣帶詔”為獵艷噱頭,聚集民意,不擇手段地推廣政治的虛假廣告,一片烏煙瘴氣,于是他“吾更愛真理”的一面又一次體現,進而完全放棄了“革命排滿”的政治主張,轉而成為堅定的“改良主義”者。
“改良”一詞是梁任公的代言,摧毀一個東西比搞建設容易多了,革命是破壞的,是剛性的,而改良是建設的,是軟著陸的。此前,無數的革命,讓無數人遭受的是難以承受的剛性的碰撞?,F實沒有給任公這個實踐的機會,但他終生艱難地維護著救國與圖強的信念,期待著國人內心蛻變的覺悟,期待著一個別樣世界的到來。
說一件關于任公品格的事,袁世凱復辟后,任公寫了著名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文章,袁世凱得到消息后,立即送來了20萬銀元的“封口費”——這里給大家算一筆細賬,當時一塊銀元是庫平的七錢二分銀,20萬銀元將近14萬多兩銀子,而當時在北京買個小院差不多是150兩銀子,可見這筆費用的巨大——但任公將其原封退回,怒道:袁世凱以為什么人都是可以拿臭銅錢買來的?!
還有,無論是什么時代的中國年輕人,真的應該好好讀讀任公的名篇《少年中國說》,有人說任公筆尖常有不可思議的魔力,《少年中國說》這等激揚文字百年之內再無二者,起碼年輕人能從中搞清兩樣最基本的東西是“血性”和“擔當”,因為“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貳。
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到“鑒真紀念館”,都是梁思成設計或參與設計留存后世的著名建筑,但是他的后半生卻為那些沒辦法留存的東西痛惜不止。
梁思成搞建筑離不開任公的言傳身教,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書即是任公贈與梁思成的建筑啟蒙讀物。古代中國沒有“建筑”這一概念,當然更沒有建筑設計師的稱號,中國古代只有“營造”一說,從事者身份低微,往往是連個名字都沒有的?!敖ㄖ币辉~在梁思成和清華大學里被得以確立。
幾年前我曾拜訪過當年“地質宮”的設計者,老先生笑著拿出50年代發表在《吉林日報》上的檢討給我看,我看到“地質宮”被批判為“鍋爐宮”。環視長春的單體建筑,在同一年代能出其右好像還真沒有了。這個建筑與梁思成的“復古主義”一脈相承,由此可見當時對梁思成的批判會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梁思成在1955年的檢查是這樣寫的:“我認為黨對革命是內行,對建筑是外行,我竟然認為這個領導六億人翻身的黨不能領導建筑……”
作為一個留學歐美的自由知識分子,梁思成似乎永遠跟不上形勢的需要,解放之初,他和陳占祥(此君參與過大倫敦的城市規劃設計)提交的立足整體保護古都的規劃方案,被蘇聯專家的舊城改造法所壓制。在這套方案里,梁思成把北京的城墻設計成了花園式的休閑場所,盡管他一再重申,就世界而言,北京城不論從體量、完整性和格局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但無人應和。后來就是大規模的拆除,城墻,牌樓,甚至寶塔。孱弱的林徽因找到北京市領導,擲地有聲地說:“你們拆的是有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要后悔,那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彼苟喔鹬髁x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講求理性,但在那種情勢下,講理性又顯得多么的不合時宜。因此,梁思成只有捶胸頓足的痛惜。
后來的歲月,梁思成遭受了大知識分子所要遭受的一切。
前些時候去北京,遭遇了最常見的交通擁堵,突然想起“梁陳”方案里提出過的“城市發展最忌諱的是‘攤大餅’”。后來還看到了新修的永定門,以及暗夜里的皇城根遺址公園。這些東西串連起來,就讓人白日發夢地想:如果現實能給梁思成一次機會呢?
叁。
梁從誡是北大歷史系畢業的,曾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任編輯。他開創性地在中國引入了民間環保NGO的概念,這些東西在今天已經習以為常,但在當年卻少有人知道其為何物。1994年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其后他便一直為中國的環保奔走呼號。
梁從誡是辭去了體制內的鐵飯碗,在沒有醫療和社保福利的情況下開始做環保的,而那一年他已經60多歲了,是人生退無可退的階段。但他看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放任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環境不好,哪個小環境能好起來?于是他毅然拋開了“無災無難到公卿”的常人之路。
保護滇金絲猴是“自然之友”一次比較成功的環保事件。1995年,云南環保志愿者奚志農向“自然之友”反映,德欽縣為解決財政問題準備砍伐當地的原始森林,致使其中珍貴的滇金絲猴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自然之友”為此發出了“支持奚志農,保護滇西北原始森林”的呼吁書,并送達國務院,后來這一惡性事件得以控制。這是“自然之友”第一次成功介入的具體社會事件。
然而更多的時候,“自然之友”所收獲的是殫精竭慮后事情卻毫無改變的結果,抱著不可能成功的心態去全力爭取,如果碰巧改變了,那純屬意外,因為這樣的戰斗注定是敗多勝少的。即使這樣,梁從誡依然要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他不認為失敗的事情就是沒有意義的,結果雖不盡人意,但行動的過程卻會慢慢改變很多人。梁從誡曾這樣告誡世人:億萬人的覺醒,會形成宏偉的力量,而億萬人的無知和輕慢,也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災難。
作為名門望族,梁思成與梁從誡都極力排斥以祖上的名頭博取功名的做法。1942年,抗戰期間,梁思成一家最為困厄之時,靠典當維持生計,他拖著病體撰寫《中國建筑史》,后來還是傅斯年為他向民國政府請求的研究經費。而梁從誡更是要將所到之處的“梁啟超之孫,梁思成、林徽因之子”的條幅全部拿下。這樣的家風和門風與當下流行的后輩們張口“我爺爺怎么怎么樣”“我爸是誰誰誰”的思維方式也算形成了正面的對比,有出息的人從不那么說話。為國人請命抗爭,為古城請命抗爭,為大自然請命抗爭,梁家三代人所走的路都是著眼于長遠而非當下既得利益的,雖然腳下踩的是同一塊土地,但那些精神分野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體現出巨大的感召力,并以此影響中國。
梁氏三代的故事體現了一種垂諸永久的精神,那就是:無論世道如何艱難,也無論個體面臨的壓力如何巨大,人類心靈深處自我決斷、自主堅持的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個體選擇和踐行自己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始終是敞開的,即使社會無名的潮流再洶涌,也不能阻止一個人自由地去過更合于先賢教訓、更契合平凡而崇高倫理內涵的生活。梁氏三代的身教最雄辯地表明,困擾個人和歷史的兩難是有解的,而社會的實質進步不僅歸因急風暴雨似的運動,更是深深植根于個體的覺悟和決定:在沮喪和無奈的狂潮中,每個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屹然挺立,有所作為,即使所愿未遂,也會留下正面的遺產,這遺產因凝聚崇高的倫理精神和價值,終將戰勝貌似法力無邊的社會力量,傳至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