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色木門加上石階,琉璃瓦,老北京的市井文化在彎曲的胡同中蔓延開來,讓人流連。從彎曲的胡同里鉆出來,穿過一條小街,轉向外面的現代城市,一排整齊的黃包車就出現在了眼前。老紅色棚頂,干凈的竹席座椅,統一的三輪車型前掛著車牌,一幅老舍時代的畫面在這里又奇跡般地展開來。車夫們則身穿黃馬甲,馬甲正面寫著“北京胡同游”,背面標明車行名稱以及電話號碼。他們有的蹲在路邊一起閑聊,有的就坐在車上搭訕著過往的游客。一見有客人上前,他們就熱心地用肩上的毛巾擦兩下座位,做一個請的姿勢。待游客上了車,毛巾在胸前劃過一條優美的弧線重新耷拉在肩上,一個轉身跨上車,腳一蹬就穩穩鉆進了胡同。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氣呵成,不留一點瑕疵。至于價錢完全可以在車上再說,誰也不會難為游客。
黃包車也叫人力車,起源于19世紀后期的日本,傳入中國后,由于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黃包車的稱號就形成開來。后來三輪車出現了,更多鮮亮的顏色出現在大街小巷,但人們還是將這些三輪的人力車叫做黃包車。由于科技的發展,汽車取代了落后的黃包車,黃包車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但黃包車文化卻始終停留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一些古城里,黃包車的角色是那些機動車輛根本無法取代的,就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以河流當街道,沒有剛朵拉就無法出行一樣,黃包車不會毫無保留地消失。在北京、杭州、紹興等許多古城,一般機動車無法穿梭于狹窄的巷弄,小而靈便的黃包車便存留了下來,并且在現代文明社會里有著重要的地位。
黃包車本身是一種自食其力的精神,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在,黃包車是老北京文化的象征所在,沒有黃包車,北京文化就不會有活力。黃包車的胡同游,充滿了北京市井氣息,尤其是車夫磨練出來的一口京腔土話,說幾段胡同故事,一來欣賞了人文風景,二來體驗了一番老北京的特殊人情,一路下來覺得心里特別舒坦。浩浩蕩蕩的黃包車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伴著游客的笑聲,在不斷轉動的車輪上滲透出老北京市井化滋味來,這種韻味是別的城市永遠也找不到的。
再回頭看一看過去的歲月,北京哪一條小胡同,哪一條街道沒有黃包車的歷史?朝代的更替,歷史的前行,在北京現代化的文明中,它就是一部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