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渼陂曲曲折折的幽深古巷去尋訪,你會驚訝這里的一磚一石都滲透著東方古文化的智慧、中國哲學的韻味和廬陵文化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在這里燦若繁星的古民居、古宗祠、古書院、古街道、古店鋪等無不折射出中華民族迷人的文化光芒。
一、“廬陵文化第一村”
渼陂村有著獨具一格的考古、旅游等價值。首先,村落保存完整。鵝卵石道路、青石板街巷、拱型橋梁基本保存了明代縱橫相通的格局,珍藏了大量清代的銅香爐、鏤雕牙轎、壽匾、香桌、靈牌、太師椅、象牙床等藝術價值高的文物。其次,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一方面他們尊師重教,修建了養(yǎng)源、明新、敬德、振翰等書院學舍;另一方面用儒家傳統(tǒng)的格言、警句、對聯(lián)裝飾住宅,教育后人,一直保持“村鎮(zhèn)合一、村市合一”的歷史格局。另外,旅游價值高。它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我國當今歷史中,具有顯著的代表性。省級公路穿村而過,距京九鐵路僅30公里,與著名古跡吉州窯、青原山凈居寺、富田文天祥陵園不足一小時路程,發(fā)展旅游的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
“渼陂可謂廬陵文化第一村。”歷史學專家周鑾書考察渼陂古村時感慨地說下這句話。的確,漠陂村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南宋初年就有人居住,已走過1000年歷史。這里人杰地靈,出美人,也出武將,出了共和國四位將軍;國民黨那里也出了10來個將軍。據(jù)了解,渼陂村是一個以明清建筑為基礎,融廬陵文化、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藝術為一體的古村落。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稀罕的是村里有367幢屬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筑。古民居中大多數(shù)門檐有精美木雕、雕屏和描金佳言等,還有大量雋秀的石刻工藝。那些造型古樸、風格別致的古屋,仿佛一位位飽經(jīng)風霜的歷史老人,靜靜地傾訴著昔日的繁華和榮耀。
二、“古色”、“紅色”交相輝映
來到“梁氏宗祠”前,抬眼望,只見薌峰東立、象嶺西護、瑤山南聳、富水北流,山抱水環(huán),天然形勝,美不可言。“梁氏宗祠”是渼陂村的總祠。開基不久后即構建,元末毀于兵禍。1519年重建,以后又多次擴建重修,留下了一棟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的宏大宗祠。祠堂門兩旁各有一側(cè)門,門前兩根大石柱支撐起一個氣宇軒昂、金碧輝煌的屋檐,展開的兩扇檐翼如鳳凰展翅。下有“翰林第”匾牌,赤底黃字,底部寫有“紅四軍軍部”五個白底黑字。1930年,紅四軍在毛主席、朱德軍長的帶領下來到渼被,留下許多“當年鏖戰(zhàn)急、分田分地真忙”的膾炙人口的故事,至今古村中尚能辨認的紅色標語達83條之多。當年這祠堂是紅四軍將領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中樞。“古色”、“紅色”交相輝映,革命歷史為“梁氏家祠”烙下了神秘而光榮的永遠印記。
走進總祠,映入眼簾的是一根根褐紅色的石柱,共有37根。每根石柱上均鐫刻一幅對聯(lián)。令人驚異的是所有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開頭都是同一的“嵌頭字”——“永慕”。原來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慕堂”。相傳當?shù)剡^年時,村里族長為考考誰的才學高,令每家推一人來寫對聯(lián),優(yōu)勝者的對聯(lián)雕刻在石柱上,好生風光。故當?shù)匚娘L鼎盛,代代延續(xù)……
踏著一塊塊潔凈溜滑、油光可鑒的青石板,穿過一條條曲折幽深的安謐小巷,你來到了曾山舊居。曾山,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任贛西南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央紅軍長征時,接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書記。解放后,被任命為上海市副市長,先后任國務院商業(yè)部部長、內(nèi)務部部長。曾山舊居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房屋,占地二百多平方米。1930年“二·七”會議期間,曾山在這里工作、生活了一個多月,并參加了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贛西南特委委員,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在一堵墻體彈孔累累的古屋前,你仿佛看到硝煙彌漫的1930年。“圍剿”紅軍的國民黨飛機扔下三枚炸彈,炸塌一幢民房,炸壞幾幢。保存下來的這幢房屋被彈片擊得遍體鱗傷。睹物思人,令我們唏噓不已。
“毛主席舊居離這兒不遠!”游導提醒說。我們?nèi)讲⒆鲀刹絹淼矫飨示樱@是一個叫“名教樂地”的書齋。當年戰(zhàn)爭環(huán)境異常惡劣,毛主席選擇一個書齋住下,他嗜書如命可見一斑!書齋廳堂內(nèi)的一幅對聯(lián)挺合毛主席心境:“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據(jù)說,毛主席夜晚常與村里一位老秀才論古道今、談詩數(shù)典、下棋品茶,而白天在戰(zhàn)場上指點江山、叱咤風云,又是另一番風采……如今,這里惟余一片寂靜,偶爾有幾聲犬吠雞鳴。
順著小巷,繞幾個彎,“二·七”會議舊址呈現(xiàn)你眼前。它位于文陂鄉(xiāng)渼陂村中心,是一幢一廳四室磚木結構民房改建的。該舊址是渼陂紅色歷史的集中體現(xiàn)。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在這里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贛西、贛南特委、五、六軍軍委聯(lián)席會議,即著名的“二·七”會議。會議對當時的國內(nèi)政治形勢、擴大紅色區(qū)域、深入土地革命、發(fā)展工農(nóng)武裝等問題進行了正確的分析和熱烈的討論。會議決定擴大紅四軍前委為總前委,作為四、五、六軍,贛西南、閩南等紅色區(qū)域的領導機關。毛澤東當選為總前委書記。紅四軍成立軍委,贛西贛南兩個特委合并為贛西南特委。“二·七”會議解決了黨內(nèi)的爭執(zhí),確定了黨的中心任務與策略,挽救了贛西南黨的危急,對整個江西的土地革命運動是一個關鍵的轉(zhuǎn)折,為粉碎敵人的大規(guī)模“圍剿”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二·七”會議會址,1987年被批準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將軍村”、“電影村”,名不虛傳
來到渼陂,別忘了去瞻仰梁興初、梁必業(yè)、梁仁芥、梁必駁四位將軍的故居。四位將軍均是1930年參加紅軍的。一個村子出這么多將軍,在全國也屬罕見,故有“將軍村”之美名。也有人稱渼陂為“電影村”。《山重水復》、《決裂》、《閃閃的紅星》、《井岡山》、《井岡英魂》、《看山棚》等電影攝制組的鏡頭就在此飽食痛飲了一次又一次。這里古屋、古街等濃郁的文化風情在江西省均屬鳳毛麟角。難怪這么多導演對它情有獨鐘,紛至沓來。
四、富水河,帶活了渼陂村
村旁有一條寬闊清澈的富水河。你站在碼頭上,望著岸邊百米一個碼頭一溜數(shù)過去,竟達18個之多。想象當年一列列長長的竹排順江而下,一艘艘滿載的商船魚貫而至,碼頭人頭攢動、川流不息……富水河給渼陂帶來了無盡的繁華和輝煌:村里人通過這條河走出去闖蕩江湖,讀書人運回了沉甸甸的名譽,生意人把買賣做大,衣錦還鄉(xiāng)建祠堂、屋舍,修街道、橋梁等,那磚瓦、青石板、巨大的石柱,那金碧輝煌的屋檐,那雕龍畫鳳的門窗,哪樣不是富水河運載而來?清清的富水河是一條母親河啊!她的乳汁撫育了渼陂村。始終不變的是她摯愛兒子的心——她那溫柔的手臂彎彎地環(huán)繞村子抱著她的兒子,緊緊摟抱千年不改的姿勢。渼陂人是幸福的!
收回你遠望的目光,低頭見岸邊一豁口,一條深一米寬三米的水渠伸向村落深處。像一條烏龍似的蜿蜒游去。從游導嘴里得知:這條水渠有數(shù)百年歷史。當年信風水的先人在村子四周挖了28口池塘,溝渠相通、池塘密布,錯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圖形,象征天上的28個星宿護衛(wèi)這個美麗的村子。池塘的水就是這條溝渠將富水河引進村,水渠九曲十八彎穿行在村落里,帶來了澄清而甘甜的河水,也帶活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村子。那一口口水塘宛如一個個少女的明眸,她的脈脈秋波將拋向誰?
五、古街,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
來到古街,站在街頭望不到街尾,這條近千米長的古街呈S型,像流水那般柔美地微微彎過去再折過來。整個村莊布局錯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每條小巷均無筆直的,這是一個規(guī)矩。這讓我們回味其中曲徑通幽的奧秘:為文做人處世何嘗不是這樣?“文喜看山不喜平”,“文貴曲、貴含蓄”;“剛則斷,柔克剛”……
古街長800余米,寬4.5米,兩旁的民居大都為磚瓦房木板門,現(xiàn)有100多戶人家。據(jù)說鼎盛時期這里多達200個店鋪。眼前隱約浮現(xiàn)昔日人流熙熙攘攘、商賈云集、揮袖成蔭、揮汗如雨的情景。
沒走多遠,一座八角樓吸引了你的目光,它就是“文昌閣”。
渼陂還有一個遐邇聞名的“萬壽宮”。該村當年依賴水運,商業(yè)發(fā)達,在此修建萬壽官為必然之舉。
它無論規(guī)模、形式,在江西省鄉(xiāng)村萬壽宮建筑中,都首屈一指。主體建筑前有院落,占地240多平方米。為雕欄環(huán)繞的天井,升二階,入忠孝堂,是中堂;上堂有十分精美的“萬壽仙人”神龕,與下堂的古戲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異常壯觀。整個建筑規(guī)模宏大,布局講究,結構嚴謹,工藝精湛……
走近古槐第。斑駁的墻壁上,“多留余地”四個道勁有力的字體格外引人注目,它會吸引你目光停駐良久,只見門庭前是一片荒草萋萋的空曠之地。你會想書寫“多留余地”的人一定是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哲人,恍惚中一位銀須飄飄的長者,穿過千年的時間隧道,從飄渺云霧中緩緩走來,你的目光似乎與他睿智的目光輕輕一碰,心猛地顫動一下:其中哲理耐人尋味,有“余出方寸地,留給子孫耕”的內(nèi)涵,不僅指建房,也指“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的為人處世的哲理。
一幢幢明清建筑如一幅幅回味無窮的民俗古畫,又似一篇篇含義深邃雋永的古典散文,展示出昔日輝煌的文化歷史,生動地講述了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紅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