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運動會導致不健康,可是運動了又會導致肌肉酸痛,這對於當下忙碌的人們來說是一道困難的選擇題。其實,只要運用適當的手段,即可跳出健身誤區,遠離讓你受傷的肌肉酸痛,讓運動充滿快樂,給你帶來健康。
人們常常抱怨沒時間堅持連續性運動,而突然運動過後,又會產生肌肉酸痛。即使只是很小的強度,比如爬樓梯嚴重的甚至走路時還會腿部發抖。這種酸痛輕則一兩天,重則一個星期,叫人痛苦難耐。
不運動會導致不健康,可是運動了又會導致肌肉酸痛,這對於現代忙碌的人們來說是一道困難的選擇題。
如何防止運動後肌肉酸痛
長時間不運動後,突然大運動量的運動導致肌肉酸痛,這種一般在鍛煉後24小時後出現的肌肉酸痛在運動醫學上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癥」。除酸痛外,還有肌肉僵硬,輕者僅有壓疼,重者肌肉腫脹,妨礙活動。任何骨骼肌在激烈運動後均可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尤其長距離跑後更易出現,重者還可出現脫水、低鈣、低蛋白等癥狀。那麼,如何避免這種肌肉酸痛呢?
(一)運動後放松:運動後可躺在海棉墊或藤墊上休息片刻,平躺時腳放置的位置應略高於頭,或是與頭的高度平。休息片刻後可進行頭手倒立或是靠墻手倒立,時間3~10秒,可進行幾次,有利於下肢血液回流心臟。然後再抖動四肢,先抖動、拍打大腿或是上臂,後抖動小腿或前臂。
(二)運動後按摩是消除疲勞的重要手段:運動後抖動四肢,主要是放松肘、膝關節以及四肢肌肉群;上肢常用點按穴位有偏歷、曲池、手五里、臂月需等穴,可解除手臂、肘部的酸痛和腫痛,以及肩臂痛、頸項拘攣等運動後造成的各種不適癥狀。
(三)鍛煉安排要合理: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後,原先出現的肌肉酸痛癥的運動量,就較少出現癥狀了,并且表現有特異性。例如下坡運動鍛煉一段時間後能減輕下坡鍛煉帶來的肌肉酸痛癥。
(四)局部溫熱和涂擦藥物:鍛煉後用溫熱水泡洗可減輕肌肉酸痛。局部涂擦油劑、糊劑或按摩擦劑也可減輕疼痛。
(五)牽伸肌肉的運動可減輕酸疼:牽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緩解,有助於緊張肌肉的恢復。這種肌肉牽伸練習也為預防鍛煉時的拉傷打下基礎。
常見的健身誤區
誤區一:運動熱身不充分
許多人都不懂得運動前的熱身。都市生活節奏快,很多人是趕時間過來健身,因此,換上衣服就開始力量訓練或跳健身操。這樣做身體很難在短時間適應大運動量,容易造成肌肉或關節的損傷。
對於一般的健身者,應該先做5~10分鐘的快走或慢跑;然後做徒手拉伸、踢腿、甩臂、肩部繞環。這些可以讓身體各部位的肌群、肌腱和關節都得到充分的舒展、拉伸。
誤區二:訓練強度過大
有些初級健身者開始時熱情很高,帶著強烈的新鮮感玩到盡興,第二天往往感到疲勞、困乏、嗜睡,有些呼吸時還感覺肺部疼痛。這些都是運動強度過大,機體不適應,不能很好恢復的表現。運動強度過大包括:動作難度、重量、時間、次數、頻率等選擇不當。
誤區三:抗阻力訓練重量過大
專業健美運動員為了達到目標往往用大重量刺激肌肉增長,但對於一般人群,中等強度、持續的訓練效果最好。重量過大時,動作就會出現搖晃、擺動、不規范,短期內看不出什麼,半年以上就會造成關節磨損、肌腱發炎、肌肉拉傷,錯誤的動作和發力方式一旦定型,再改就難了。
如果以增肌為目標,每個動作可做3~5組,每組8~12次;如果以增長力量為目標,每個動作可做1~3組,每組1~5次;如果以減脂為目標,每個動作做5~8組,每組12次以上。
誤區四:運動過程補水不夠
運動中,有些人嫌麻煩,不帶水;有些人怕身體變臃腫,不敢喝水,但這種習慣的害處很大。人體運動時水分流失到體重的1%時,機體運動興奮性會下降;流失2%時,身體耐熱能力降低,脫水;流失4%~6%時,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降低。
因此,在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運動前可補充250毫升水;運動中間補水應堅持「少量多次」原則,每次一兩口;運動後也要適當補充水分。
誤區五:運動後不做放松
運動後的積極性放松指運動後的整理活動、物理和機械的放松與按摩、心理放松等。它有助於人體由激烈活動狀態轉入正常的安靜狀態,使靜脈血盡快回流心臟,把心率降到靜態時的心率范圍內,加快整個機體的恢復。
在劇烈的健身運動後,可以進行10分鐘左右拉伸肌肉的活動。首先,做拉伸的時候,可以或蹲或站,但如果要坐下來,則一定要在地上鋪上海綿墊,防止地上的濕氣侵入身體。如果實在太累,可以平躺片刻,讓腳的位置略高於頭,或與頭的高度持平,然後依次抖動、拍打大腿、小腿、上臂、前臂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