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大陸頗具影響力的「南方報業」下屬「南方周末」,在頭版頭條的位置、以《「倒賣」學生工:富士康「團購」 職技校批發》為題發表專題報道,揭露了大陸一些技職校為獲取「實習管理費」,無視教學質量與管理,淪為「給工廠提供年輕、廉價、馴服的勞工中介公司」的悲痛事實。
作為臺商龍頭,富士康一直是媒體追逐的焦點。盡管有別於以往「N連跳」、「內遷布局」等報道,富士康此次亮相并不是主角,但其巨大的用工需求與急於招商引資的地方政府一起,成為技職校急功近利、倒賣學生行為的推波助瀾者。再加上5月20日發生的富士康集團鴻富錦成都公司拋光車間爆炸事故,富士康似乎成了「中國制造」用工方面的負面典型。
報道中提及,富士康現代科技下的生產線,已經盡可能地簡化了工人所需的生產技能,學生工進富士康後,入住宿舍、參加軍訓、分配車間、上線干活,好似提前預定般簡單而快捷,在最短時間內把這些學生工變成了「完美生產線上完美的一部分」。而同時,日復一日從事著幾乎不需要任何學識技術工作的學生工們興趣索然、狀態萎靡:「醒著干,累著睡,日復一日,看不到盡頭,讓人不愿醒來,想一直睡下去。」
「團購」勞工雖說短時間內解決了用工問題,但事情對於富士康來講似乎并不美妙——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行政壓力與技職校逐利背景下速成的學生工先天不足,既不熟悉企業文化,也不了解制程技術,更遑論責任心與向心力了。這樣處於游離狀態的「漂一族」,顯然也不是富士康想要的理想員工。看來,僅有「團購」是不夠的。
如何既找到「夠」的人,又找到「對」的人?這同樣也是三之三國際教育集團(以下簡稱三之三)所面臨的難題。「我們這一行早就有缺工!」董事長吳文宗說,怎樣穩定住2000多人的員工隊伍并為不斷擴大的事業版圖輸送合格的人力資源,在上海幼教行業一年缺工1700多個職位的情況下,三之三只好走出去,對外求賢。像內蒙師范學院、開封和萊陽的一些職業學校,都與三之三簽訂了訂單式的定向培養計畫。「三之三派專員做他們的老師,課程由我們來開。」吳文宗說,老師們會根據學生們未來的就職方向,進行有針對性、定位式的專業課程教育,提前滲透三之三的教學特色、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加上進入之後的新進訓練、轉正訓練、在職訓練,以及後續的系列職業進階計畫,環環相扣的人力導入步驟,讓三之三終於形成了人力既「夠」又「對」的良性循環。
由此可見,與可能給後續的企業管理埋下隱患的「速成式批發」相比,主動向前延伸一步、「量身定制」的「訂單團購」模式更有利於精耕細作的人力養成。熟話講,「雨露滋潤禾苗壯」,要想種出自己需要的合格秧苗,先灑些「定制」的雨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