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現】
近日,數起涉及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四家商業銀行在上海分(支)行的票據詐騙案紛紛告破。據悉,這一系列案件是多個不同團夥所為,陸續發生於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涉案金額約為3.25億元(人民幣,下同)。上述案件已引發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2010年5月,銀監會與央行聯合在全大陸銀行系統內對上海多起票據詐騙案予以通報。
系列案件之一——賈良旻團夥涉嫌票據詐騙、金融憑證詐騙案於2011年2月13日,由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該案於2011年4月28日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進入二審階段。一條由急需用錢的中小企業法人、資金中介、銀行內部人員(或離職員工)構成的「灰色鏈條」由此浮現,他們以「高息攬儲」的名義誘儲,盜劃後將資金用於買地、放貸或揮霍,各方從中分食利益。部分資金直至案發後仍無法追還。
與齊魯銀行偽造票據案類似的系列詐騙案件再次在上海上演,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四家商業銀行在上海的分(支)行均涉案其中。3.25億元的涉案金額牽出一條由急需用錢的中小企業法人、資金中介、銀行內部人員(或離職員工)構成的「灰色鏈條」。近年來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迅猛、遍地開花,但內控措施的缺失和違規攬儲等問題也隨之暴露。警惕「擴張病」成為了目前商業銀行的一門必修課。
票據詐騙案下的「灰色鏈條」
直至接到上海市公安局電話被告知4995萬元被盜劃,陳亮(化名)才知道這原來是一場騙局。在3個月前,賈良旻團夥詐騙案中的被害人陳亮因受到「返點高,息差比例為8%」,「返點當天到賬」等鼓動,在某國有銀行的上海延安西路支行存款5000萬元。被盜劃的4995萬元中,除了存款當日以利息差名義劃給陳亮另一帳戶的400萬元外,其余均被分食。
除了陳亮這類個人投資者外,上海分眾德峰廣告傳播有限公司(分眾傳媒下屬公司)等企業也成為這一系列詐騙案中的受害者。
這些案件中,發起詐騙的多是急需用錢的中小企業老板,通過替銀行開拓高息攬儲業務的掮客與銀行內部員工相識,最終發起人、掮客、銀行員工相互勾連形成「灰色鏈條」。擁有閑置資金的企業或投資者成為「獵物」。作案者采用協定存款、支付高額息差及賄賂等方法,誘使受騙方開戶存款。對於企業,竊取并調換預留企業印鑒卡,然後冒用企業名義,開具銀行票據、使用變造的待記憑證;對於個人,則采取偷辦存摺或者擅自開通網上銀行功能并冒領U盾。
由於為了避免儲戶在一年內把存款提走,許多銀行在存款之前,要求存款人簽署存款一年內不得開通帳戶網上銀行、不得查詢、不得取現的協定,因此資金被盜劃後受騙人長時間無法發覺。
銀行內控措施不到位
此次一系列案件中暴露出銀行內控方面的問題,引發了銀監會與央行的警惕。
當前金融業發展迅速,金融工具的運用較以往頻繁許多,也出現了很多新興的業務,但是銀行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卻滯後。針對這些業務,多數銀行沒有及時制定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特別是在細節處理上缺少規范性。且內部控制不能全面覆蓋風險點,某些銀行的制度和規范存在一定風險防范局限性。此外,很多時候內控制度并沒有考慮到在現實中的執行度,缺乏規范。
大陸商業銀行由於內部控制缺失造成的案例屢見不鮮。2001年,中國銀行廣東開平分行前後三任行長把大量銀行資金轉移到海外,總金額近40億元;2003年到2004年,建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相繼被騙,貸出的近300筆汽車貸款,全部都是虛構偽造的假合同被騙走1.4億余元;2005年,中國銀行哈爾濱分行河松街支行原行長高山勾結外人,通過地下錢莊將存款轉移到了境外,涉案的資金總額超過10億元。
2010年5月,銀監會與央行聯合在全國銀行系統內對上海多起票據詐騙案予以通報,指出銀行內控措施不到位,臨柜人員未經批準,隨意調閱包括企業印鑒在內的開戶資料原件并借給未經授權的其他人員;未嚴格履行開戶資料審核和客戶身份識別制度;以人情代替制度,以其資金存在被盜劃為代價來表示對大客戶的「熱情」服務;對大額資金的劃轉監控不到位等問題,提醒各大銀行注意。
作為亡羊補牢的措施,銀監會與央行要求推進存量個人銀行結算帳戶公民身份資訊真實性的核實工作,加快銀行帳戶實名制的落實,嚴格審查委托人真實身份,以及授權書等,同時建立銀行客戶大額資金劃轉監控和當日對賬制度。
違規攬儲暗流涌動
送毛巾、返現金、送金條,「存億元即返20萬」、「存500萬至少返點萬分之二」,各種五花八門的吸儲手段層出不窮,銀行業攬儲大戰呈白熱化。
據銀監會介紹,違規攬儲是指金融機構在辦理儲蓄存款業務過程中違反利率規定,擅自支付手續費、補貼、實物等變相抬高儲蓄利率的一種攬儲方法。
對於高息攬儲,央行和銀監會一直以來就旗幟鮮明地反對,但是每到月末、季末、年末,高息攬儲的現象還是頻頻發作。銀行一般并不在網點主動招攬或游說客戶,很多是通過「資金中介人」來完成這項業務。這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支持銀行不惜鋌而走險也要違規吸儲?
「監管部門對銀行存貸比的考核壓力巨大,而負利率卻使得銀行吸收存款很困難,一些銀行又仍然希望獲取暴利,就采取違規甚至違法的高息攬儲手段」,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是說。
根據目前的監管規定,每到月末和季末都是銀行結算的時間點,監管層和商業銀行總行將根據這些時點確定的存貸比來決定下一階段新增貸款的規模。而對絕大多數銀行來說,利差收益約占銀行凈收入的80%,在當前依賴利差為主、中間業務不足的盈利模式下,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商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當然要千方百計降低存貸比,爭取更大規模的新增貸款。
近幾年,在調控流動性、控制銀行信貸投放和管理通脹預期的大政策背景下,降低存貸比面臨著更多困難,導致銀行需要更多地通過一些「特殊」手段來提高存款規模。首先是央行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其次是負利率缺口。而不少銀行的存貸比也是在監管層規定的75%的紅線左右徘徊,股份制銀行尤甚。
所以不難理解,由於各種因素造成銀行攬儲能力不斷下降,一些銀行甘冒風險走上違規攬儲之路。
銀行「擴張病」 企業須自律
一業內人士透露,在目前銀行「高息攬儲」惡性競爭下,勾結銀行人員偽造金融票證詐騙案并不鮮見。「如果每一張憑證都要重復驗證的話,這將大大增加銀行的人力成本。」 而高息攬儲不僅增加了銀行的籌資成本,也帶來了一定的資金風險。
此外,大陸商業銀行內控管理缺失,制度建設、制度執行和制度保障三大系統相互制衡出現偏差,也使別有用心的人鉆了空子。
國有四大行的各地支(分)行和原本偏居地方一隅的城商行,在迅速的「粗放式」擴張過程中,當風控能力提升節奏跟不上規模擴張速度時,必然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擴張病」。大陸商業銀行與西方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制度的改進還監管的加強均任重而道遠。
同時,作為急需資金發展的中小企業,應該努力透過正規渠道引入資金,決不能抱著僥幸心理,違背相關政策和法律,鋌而走險,與銀行個別人員和掮客沆瀣一氣。賭徒心態的結果只能讓企業陷入更深的經營困境,甚至觸犯刑律,受到嚴懲。
3.25億元的涉案金額牽出一條由急需用錢的中小企業法人、資金中介、銀行內部人員構成的「灰色鏈條」和銀行攔存競爭白熱化的產物——違規攬儲,暴露了銀行內控缺失的「擴張病」,同時也給抱有僥幸心態、公然挑戰法律底線的企業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