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連鎖企業在大陸不斷取得成功,然而在法律糾紛的解決和特許經營的法律風險防范上似乎有點「水土不服」。
面對龐大的大陸市場和錯綜復雜的糾紛和風險,臺商應怎樣注意防范和解決?
花之林、一茶一坐、象王洗衣……土生土長的大陸人不用特意留心便能發覺,自己的生活正被臺灣的連鎖企業所包圍。目前,臺灣到大陸發展的企業超過萬家,連鎖店鋪8萬多家,臺灣連鎖品牌在大陸占據了相對高的份額。
但是繁榮的背後總是伴隨著很多問題。由於大陸和臺灣存在投資環境、法律規范等差異,很多臺灣連鎖經營企業的老板被各種風險和糾紛困擾。「在協調糾紛案子的過程中,我們有一個比較深切的感觸就是,很多糾紛和案子本來應該是可以避免的。」上海市臺辦協調處處長紀昌榮坦言。
連鎖加盟企業的投資者在投資前期和整個過程中,該如何來規避和減少矛盾和糾紛呢?一旦發生糾紛,又該如何運用和把握好法律武器最大限度的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仲裁或是最佳解決方式
「我有一次看到象王洗衣的加盟分布圖就問其董事長黃進能,『如果你最遠的加盟商在新疆的烏魯木齊,到期以後不撤掉你的招牌不繳納加盟費你要不要去告他?』,他回答為了要維護一個整體的管理一定要去告,我就提醒他有沒有算過去告的成本有多大。」上海市臺協法律部部長、上海仲裁委員會委員蔡世明舉了一個例子告訴臺商們,當面臨法律糾紛時,相較到法院去打官司,仲裁是比較「省」的手段。
仲裁以雙方當事人的自愿為前提,實行一裁終局制。和對於民事訴訟法來說的「原告就被告」相比,仲裁沒有區域限制,他可以約定紛爭管轄權。也就是說,如果合同中約定一旦雙方發生糾紛,將糾紛提付給某一個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那麼解決糾紛就不用再去被告所在地的法院,而是到合同中寫明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
無論是從糾紛解決的成本來看,還是從糾紛解決的便利程度來看,對於本部設在某一地而連鎖企業在外地遍地開花的企業,或以某幾個城市作為各自區域輻射點的企業來講,無疑都是有巨大優勢的,
此外,仲裁的整個過程、環節是不公開的,這也對保護特許人經營的一些商業機密和商譽是非常有利的。
防范被特許人身份引發的風險
上海仲裁委已經發生過數起因被特許人為自然人,而實際履行人是一家企業,當特許人和加盟店發生糾紛時自然人和企業相互「扯皮」,導致特許人維權困難的案子。
特許人在確定加盟人的時候,很多加盟商往往都是以個人身份作為加盟簽約人。但是當個人作為加盟簽約人簽訂合同之後,很有可能是以這個個人作為投資股東成立的企業來運營特許經營項目。在特許經營項目運營過程中發生糾紛時,就存在一個被特許人身份確定的問題。當特許人起訴加盟商,無論起訴的是個人還是那家企業,他們都會以此抗辯。
自從2007年大陸頒發了特許經營管理條例以後,約定了自然人也可以成為被特許人。在這種開放的情況下,以後有可能會遇到越來越多這樣的情況。
「我現在提出一個方案,可以讓這個問題的解決變得很簡單。」上海仲裁委員會李昱部長建議,「在特許經營合同當中一定要明確,在經營過程中,如果當初合同簽訂時特許的自然人成立了一個實體,那麼成立的實體經企業認可之後,自然取代原來的自然人作為該合同的履行主體。」
這個小小的舉措可以讓特許人在合同簽訂以後尤其是發生糾紛時省去很多麻煩。當然也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在合同當中選擇增添條款,因為有一些簽約人和履行人都是自然人,不可能成立企業。
信息披露風險
商務部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特許人隱瞞應該披露而沒有披露的信息,或者披露虛假信息的,被特許人可以解除特許經營合同。
既然信息披露辦法已經明確規定,因此信息披露義務是必須履行的。但是披露到什麼程度?有些信息確實是涉及到商業秘密的,為了確保對方不是為了打探你的商業秘密而進行所謂的信息披露,臺資企業一定要和被特許經營企業簽訂保密協定。保密協議中可以約定萬一泄密的違約責任,這個責任的多少、大小主要視披露的信息跟企業的關系。
被特許人猶豫期
據一項針對長三角地區部分臺資特許企業的調研顯示,沒有一家企業在合同中設定關於被特許人猶豫期的條款。而這是國務院管理條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的,且用的法律詞「應當」。「應當」在法律上的解釋就是「義務」,也就是說此條為義務條款,企業必須設定。
如果不設定後果會怎麼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根據北京市高院的意見,沒有設定被特許人猶豫期的,被特許人在使用特許人的特許經營資源之前可以解除合同關系,但已經使用了就不能解除。
那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怎樣進行設定?上海連鎖企業委員會祝振偉律師的意見是:被特許人猶豫期這個條款的設定是必須的,但是由於法律對猶豫期的時間沒有明確規定,從保護企業的角度,可以把猶豫期設的相對比較短,或者跟北京市高院的意見相一致——「特許經營企業可以規定一個限度,比如資訊披露到哪個程度之後、或者商標授予之後被特許人就不再享有猶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