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重現】
近日,美國政府正在調查前麥肯錫主管、高盛董事和全球慈善家拉賈特·古普塔(Rajat Gupta)是否向從前的朋友兼商業夥伴拉吉·拉賈拉特南(Raj Rajaratnam)提供了秘密資訊。拉賈拉特南是基金行業的重量級人物,他的Galleon基金掌管著30億美元資金。在政府宣布對其非法交易的嚴厲指控後,該基金於2009年10月解體。有關Galleon的調查仍在進行之中,其中包括審查買賣高盛股票的行為。政府文件里沒有點名,但一位匿名人士稱,在2008年9月,市場動蕩向縱深發展之際,自2006年末開始任高盛董事的古普塔向拉賈拉特南透露說,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將向這家風雨飄搖的銀行注資50億美元,以提振信心。古普塔於今年5月任期屆滿時離開了高盛董事會,沒有再次參選。
在Galleon一案中,政府一向毫不猶豫地拋出犯罪指控,到現在已經有21人被指控,其中12人對不同指控認罪。但他的律師提供了有關他無罪的強硬聲明:「拉賈特·古普塔在其職業和個人生活上的道德與誠信記錄無可指謫。他還在世界各地出色并無私地從事多項慈善和民間福利事業,包括在美國和印度。古普塔并未違反任何法律、法規,也沒有過任何不當行為。」目前,古普塔還沒受到任何犯罪指控。
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的古普塔,在麥肯錫有長達34年的職業生涯,并於1994年至2003年間,連續三屆擔任麥肯錫全球總裁。本該是一個職場成功人士享受舒適晚年生活的開端,但對拉賈特·古普塔來說卻是一個噩夢的開始。由於受到對沖基金歷史上最大的內幕交易丑聞的牽連,這名印度裔美國精英的形象和聲譽正受到重創,同時也是對麥肯錫品牌的重創。
「泄密」危機波及麥肯錫
古普塔或許成為壓在麥肯錫公司「泄密」危機上的另一根稻草。此前,麥肯錫資深合夥人、古普塔的門生阿尼爾·庫馬爾(Anil Kumar),也在同一丑聞中遭到指控,內容是2005年庫馬爾將AMD試圖收購一家公司的資訊提供給拉賈拉特南,并持續告知談判進展。後者則提前不斷增加對收購對象的持股數量,最終在2006年獲得非法利潤1900萬美元。
連續的丑聞事件,引起了美國媒體評論人士的公開質疑。「如果古普塔受到的泄密指控被證實,那可能會給麥肯錫帶來致命威脅。」3月2日,約翰·卡尼(John Carney)在CNBC上的文章《拉賈特·古普塔會毀掉麥肯錫嗎?》認為,「即使沒有證據表明古普塔在該公司任職期間曾違反保密協定,但被這樣一個事後泄露內幕資訊的人領導過,這本身就令人震驚。如果事實表明古普塔在麥肯錫期間也曾進行過類似活動,那該公司就完蛋了。」
麥肯錫內部也意識到了上述事件的殺傷力。「這是對麥肯錫非常、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麥肯錫前諮詢師說,「現階段,我覺得我們走上了安達信的老路。」安達信曾是美國一家極負盛名的會計師事務所,但因牽涉安然財務造假丑聞而解體。巧合的是,導致安達信毀滅,并被指控多項罪名的安然前CEO杰弗里·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也曾就職於麥肯錫。
品牌價值被質疑
一直以來,在管理諮詢領域「值得信賴的顧問」的諮詢理念代表了麥肯錫「做CEO們的顧問」的企業戰略和品牌。事實上,自麥肯錫第二代領導核心Marvin Bower開始,就對「嚴守客戶秘密,甚至在離開公司後仍然知道保持沉默」這一品質的強調,近乎到了宗教式的程度。
也是從Marvin Bower開始,麥肯錫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提出注重公司文化的純潔性。其中重要的一點,Marvin Bower希望管理顧問職業在社會上,能得到如同醫生和律師一樣的信任和尊重,因此特別強調顧問職業的倫理、專業標準、責任心和獨立判斷意識。
麥肯錫前研究員埃森·拉塞爾(Ethan M.Rasiel)的著作《麥肯錫方法》一書中曾提到,麥肯錫會對新入職者進行信用意識的訓練。作者曾參加一次關於保密問題的討論會,主持討論的專案經理說,即使是在女朋友家過夜,他也會記得把公事包鎖上。受整個團隊保密文化的長期薰陶,麥肯錫的員工們都形成了良好的保密信用習慣。麥肯錫的員工因公出差坐飛機時,絕不會利用這段時間而從公事包里取出客戶的材料進行工作,因為他們不知道坐在身邊的是什麼人。
萬博宣偉首席「公司聲譽」策略專家Leslie Gaines Ross表示,「公司失去聲譽時,可能某些個人會受到指責,但是失當的行為通常是體制不完善而導致的。就算企業文化沒有鼓勵不當行為,起碼也對不當行為抱有一種容忍的態度。這件事情對麥肯錫是否會有長期影響,取決於麥肯錫的管理層是否能夠以此作為教訓,更加強調規范,并提醒員工在提供諮詢管理服務過程中面對機密資訊時應如何作出正確選擇。」
Leslie Gaines Ross表示,「對於前高層或是前職員的不良行為對企業的影響是很難完全避免的,幾年前,還有可能隱藏一些消極的資訊,不讓它們外泄。那時的資訊擴散管道比現在要少得多。如今,現任或是公司前高層任何微不足道的失誤都會成為頭條,引發關注,公司的道德行為也會遭到質疑。」
企業形象和個人形象的「控管」
「現今對大部分的企業來說,高層管理者的個人聲譽與公司的聲譽已密不可分。」 Leslie Gaines Ross表示,很多時候高管們的人格行為反映了企業形象。企業的聲譽良好時,公眾亦會視高管信譽良好;當有危機丑聞發生,高管們也無法逃脫責備。
雖然并沒有證據證明,CEO高調社交可以為公司帶來驚人的業績;同樣,也沒有證據證明,低調的CEO就會對公司的業績造成負面影響。但從職位來說,比起普通員工,CEO的品德與企業品牌形象的關聯度肯定更高,仿佛是與企業綁定了似的,很多CEO確實成為企業的「形象代言人」,如韋爾奇之於GE,比爾·蓋茨之於微軟,柳傳志之於聯想,黃光裕之於國美。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石永恒說,「CEO喜歡高調參與社會活動,或是喜歡保持低調,這都無可厚非;但從企業治理的角度來看,公司應該形成一定機制,把企業品牌與個人品牌分割開來,使企業的發展不因個人原因而受傷害,比如銷售經理跳槽帶走客戶的情況。」
而類似麥肯錫這樣的管理諮詢公司,或是律師、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從事證券投資諮詢等主要以提供服務為主的行業,企業主要依靠高端的、替代性差的人力資本,尤其是以提供知識服務為產品的第三方機構,個人聲譽往往就決定了公司聲譽。
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投資中心執行總經理鄭曉軍表示,很多跨國公司都會在員工入職前,簽訂「非擴散協議」,即在其供職期間和離職後若干年內,不得透露公司的相關資訊,有的公司協議中甚至包括不能進入行業內競爭企業的條款。
盡管仍有高管認為他們的個人行為對公司聲譽沒有任何影響,但現實的情況是,現如今交流與溝通前所未有的透明化的時代,人們通過簡單的網上搜索即可了解到公司高管們的一言一行,包括他們的私生活和職業生活,并會對誰應該對危機負責作出自己的判斷。
此外,互聯網也使得現任或前高層和雇員所引發的爭議變成永久性的,因為網路搜索可以使爭議顯著出現。現在沒有任何「數字橡皮」這樣的東西。對於聲譽損害的最佳修補方式有兩個層面:每一天都致力於建立和加強公司聲譽(而不僅僅是在你需要時);第二,時刻準備好監控線上和線下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議題,并就可能發生的事件作出場景規劃,為事件發生時做好準備。
身為前麥肯錫主管、高盛董事和全球慈善家,拉賈特·古普塔(Rajat Gupta)打造了輝煌的職業生涯。
現在,他被牽連進了 Galleon 內幕交易案。
這位商界明星存在不軌行為嗎?如果古普塔受到的泄密指控被證實,那可能會給麥肯錫帶來致命威脅。而更為嚴峻的事實是,古普塔曾經是麥肯錫形象的代表者,這一丑聞使得麥肯錫也深受其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