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漲正在拖累企業業績下降;通脹壓力推動企業存貨量再創新高;而緊縮壓力下賒銷盛行,應收賬款創出近三年新高,應收賬款拖欠正在成為拖垮企業資金鏈的元兇。
近日,由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發布的《2010中國企業信用風險管理調查報告》顯示,因客戶財務困難引發的拖欠貨款比例約為50%,而原材料上漲以及融資渠道有限都是企業財務困難的主要原因。
大宗商品仍牛 成本倒逼轉型
據市場數據,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漲正在成為上市公司業績下降的最大元兇。成本上升危及生存,很多企業被迫謀求轉型。一些公司在這種背景下選擇剝離低端制造資產,轉而投資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產業,或毛利率更高的資源型行業;一些公司則加大了自主研發的力度,或提高產品附加值;還有一些公司則通過淘汰落後產能,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勞動效率。分析人士表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外在壓力,將迫使企業調整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制造業通過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抵御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通過工藝流程的標準化和自動化提高產品質量。
同時,另外兩項影響業績波動的「隱形炸彈」也在不斷發出警報。通脹壓力推動上市公司存貨量再創新高,曾經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出現的「去庫存」現象可能再度出現;而緊縮壓力下賒銷盛行,非金融行業的應收賬款創近三年新高,宏觀風險下應收賬款拖欠正在成為拖垮企業資金鏈的重要原因。
賒銷盛行 內銷賬期延長
「賬期已經成為一個競爭手段。」某臺資物流有限公司信用控制總監Sam說。他所在的企業經營紙張貿易,其上游供應商是本土的大型紙廠,而下游客戶則主要集中於印刷廠、出版社、圖書公司、廣告公司。由於紙張生產目前仍是賣方市場,而紙張流通領域又已經全面競爭,因而Sam的客戶都有很強的議價能力。而從外部競爭環境上,作為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每年都有新的進入者參與其中。同時,來自互聯網、移動設備的替代性威脅更是逐步加深。為此,Sam坦言這個行業始終處於低水平的競爭,「拼的就是價格、賬期。」
Sam所遇到的境況正是眼下不少企業的縮影。科法斯數據顯示,2010年曾提供放賬交易(賒銷)的企業占比87.6%,其中53%的受訪企業是因為大陸市場競爭激烈而增加放賬交易。這部分企業中有44.6%是希望借助這個方式拓展內銷市場,這個比例比2009年增加了7.1%。
「賒銷是帶動銷售的一個因素,尤其當市場需求放量的時候。」但是Sam坦言,實際利潤的增長并不如預期理想,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客戶欠款。「到現在還有2009年的貨款沒有收回來。」他說。應收賬款拖欠正在成為拖垮企業資金鏈的元兇。
風險陡增 信用管理浮出水面
眼下越收越緊的信貸政策是企業最為憂心的。
臺商吳先生經營機床產品,企業對於資金周轉的需求較高。2011年年初,上游的供應商就開始以鋼材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等原因向他們施加付款壓力。「一方面我們自己的資金周轉壓力加大,另一方面是下游客戶也遇到財務緊張的問題,貨款就更要不回來了。」他透露,由於客戶很多項目都是與政府有合作,項目資金部分來自於政府審批,所以拖延的時間就更長了。
為了緩解資金鏈壓力,2010年下半年,吳先生嘗試性地與廣州一家銀行簽訂了供應鏈融資協議。「以應收賬款做抵押進行貸款,目前已經進行了第一期。不過因為加息,估計利息也還會漲,能不能對沖收賬損失現在還說不好。」
科法斯的數據顯示,37.2%的企業認為2011年最可能影響其業務的因素是中央刺激政策的大規模退出,其次則為緊縮貨幣政策和銀行收緊信貸(比例為31.1%)。企業也愈來愈注意到通脹壓力對買家帶來的影響,認為原材料價格上升令企業財政困難并導致拖欠貨款的比率由2009年的7.5%上升至2010年的17.5%。尤其對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及依靠低成本競爭的企業而言,資金流動性壓力加大,導致違約可能性增大。大部分企業缺乏信用信心,33.3% 受訪企業預計拖欠貨款情況將難以改善。
風險加大 信用管理再受重視
據科法斯的數據,85.4%的受訪企業表示,曾在2010年實行相關措施以管理信用風險。其中有42.3%的企業表示曾於2010年采用信用保險,這個比例與200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1%。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促使企業正視現金流管控的風險,內銷貿易中企業對於信用風險的重視正在提高。據統計,從2009年到現在,本土企業采取信用風險管控的比例上升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