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0年讓我們知道原來團購可以做得如此便宜?那么進入2011年之后,隨著Groupon即將進入中國市場,那么團購必將徹底火爆2011年。當然這種火爆的背后是競爭的加劇,市場格局也會出現一種新的變化。究竟Groupon是不是徹底在中國市場掀起一場狂飆,還是本土團購企業凝聚起來奮起反擊,徹底讓Groupon延續固有的海外廠商進入中國市場不能成功的宿命?
團購等新興互聯網應用正快速崛起
我們看到,Groupon等互聯網新貴發展迅速,遠遠超過谷歌和雅虎等行業老大哥同期發展的速度,令風投公司對他們趨之若鶩。風投公司對Facebook,Groupon和Zynga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做出天文數字般的估值,其中自然有其緣由。據報道,Groupon 2010年全年營收為7.6億美元,大概是2009年3300萬美元營收的22倍,要知道,這家團購網站剛剛成立兩年。風投公司不是慈善家,他們知道自己的訴求在哪里,自然是高額的回報率。既然市場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公司,那么進行投資就不可避免了。
當然除了Groupon之外,我們看到FarmVille等社交網站游戲開發商Zynga2010年全年營收為8.5億美元,是2009年的3倍,而這家游戲開發巨頭的歷史也不過三年。Facebook在2010年即其成立第6個年頭的營收則高達20億美元。正是這種高額的營收能力,讓風投公司才會對他們如此青睞。
這些互聯網新貴的營收增長率讓傳統的互聯公司都望塵莫及。互聯網經濟難道就是屬于那些創新性的應用嗎?當初我們看到雅虎、谷歌、ebay、亞馬遜也是顛覆傳統的一種應用。如今,他們難道也被歸入到傳統的行列了嗎?無論如何,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經濟時代呼喚的是一種新型的創新模式,任何固步自封的舉措都將流入到歷史的塵埃中,這已經成為不可爭議的結局。
這恐怕也是谷歌計劃出資60億美元收購Groupon的原因所在吧,但是卻被Groupon拒絕了,因為Groupon覺得自己遠遠超過這個價值。我們在關注新型模式崛起的時候,更多還是想看看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是不是也能同步跟進?尤其是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在很大程度都是拿來主義的一種最好演繹;甚至在很多時候,我們還超越了這些先輩,成為中國固有特色的一種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例子同樣不勝枚舉。
團購市場的廝殺暗潮涌動
毋庸置疑的是,隨著Groupon的即將進入中國市場,國內團購市場將迎來一場血雨腥風般的洗禮。其實,現在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各大團購網站都在蠢蠢欲動,而騰訊和Groupon的即將合作也讓市場充滿了更多的期待。當然對那些小型的團購網站而言,則不是一個好消息。當團購經過了2010年的亂象之后,今年的團購市場也應該進入到一個整肅階段了。那么誰最終能笑到最后,并且笑得更好呢?
來自中國電子商業研究中心的數字顯示,在過去一年里,初具規模的團購網站已經達到了1880家,這還不包括那些已經死去的或者并無生命力的700多家網站。由于進入門檻低,因此有大量的懷揣夢想的人把自己的第一桶金鎖定在團購市場。尤其是當Groupon拒絕了谷歌高達60億美元的收購計劃后,人們對團購的前景更加期待。
但是,否極泰來,什么事物都是具有相對性的。當進入門檻低的時候,也是亂象頻生的時刻,為此團購市場的聲譽遭受了很多的質疑聲。今年的315關注點已經對團購網站的亂象提出了疑問。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曾預言,最后只有大約10家團購網站會成為幸存者。
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和品牌意識,一些已經做大的團購網站開始注重樹立自己的品牌意識了。之前,美團網和糯米網相繼推出了高達1.3億元和2億元的廣告投放計劃,拉手、滿座、24券等網站也表示,今年將是樹品牌的一年。顯然大家對品質的認同都達成了一致,事實上,當市場已經開始質疑這種亂象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正本清源,還市場一個信心。
大鱷進入,弱肉強食的成本機會
團購的崛起讓固有的互聯網大鱷們看到了機會,于是開始蠢蠢欲動了。百度、騰訊、淘寶、360等公司都已宣布將介入團購業務,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些巨頭在團購這種基于某個平臺而生的互聯網模式面前,都有很強的競爭力。他們的加入讓這一領域的競爭變得更加復雜。
而Groupon的強勢入侵可能是一個導火索。拉手網吳波承認,如果不是感到Groupon的威脅,他們不會往廣告市場砸那么多錢。此外,Groupon大肆高薪挖人也讓這個行業變得風聲鶴唳,國內幾個大的團購網站甚至達成君子協定,對在Groupon工作過的人將永不錄用。這是不是也是國內團購網站的一種無聲反抗?但是,在高額利益驅使下,會沒有人投入到Groupon的懷抱嗎?
當然,國內團購網站有自己的優勢,尤其是和Groupon競爭中。首先,畢竟他們是先入者,在國內市場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次,對一個線上(網絡平臺)和線下(營銷隊伍)相結合的商業模式來說,國內網站輕車熟路。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Groupon是合作進入呢?市場的天枰是不是會發生變化?尤其是當Groupon計劃和騰訊合作的時候,這種微妙的狀態或許更有意思。
其實,對于國內團購企業而言,更需要的是,必須有資本的支撐。這才是較量中最給力的東西。否則在一兩輪的沖擊中就要繳械投降了。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Groupon在美國所獲得的傭金比例高達50%,而在中國,傭金往往很難超過10%。激烈的競爭讓整個行業的利潤率變得很薄,如果沒有增值服務,行業的生存環境將變得更加苛刻。畢竟中國市場有自己的特點,大鱷殺進來,顯然固有的一些經驗將變得很不適應了,這就是中國市場。
據悉,Groupon核心資產是5000多萬的郵件列表,有66%的打開率,有非常活躍的促銷信息的發放通路,這個通路為它形成了很好的效益。在美國,商家跟它合作,有龐大的數據庫,能夠大量有效地發送信息,大量的銷售額,大量的新客戶,大商家愿意做出大幅度的讓利,因此更多的會員愿意加入。但在國內,一切或許都要改變。當然,Groupon面向的將是大型企業,這給國內團購網站也留下了一定的空間。
爭奪的就是資源
對于團購網站而言,最大的特點是用戶在網站消費的痕跡或者信息的不斷積累和留存,這是非常關鍵的。對這些精準的數據分析,可以不打廣告,直接送服務,幫助客戶完成營銷。但這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實際上,團購也是一種賣服務的過程,在一定時間內是不是能夠滿足商家的量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讓商家給出更大的讓利空間。
團購網站必須借助大量線下的人力去完成諸多環節,包括商家的開拓、物流配送等等。這也是Groupon進入中國的短板之一。當然如果是合作或者收購進入的話,這一點也不是不可跨越的。
對團購企業而言,其營銷隊伍無法通過虛擬世界的力量獲得,必須是實打實的人力投入。對于擴張中的團購網站而言,銷售人員將是一支龐大關鍵的隊伍,如何營造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將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Groupon要挖人的原因所在。據悉,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LivingSocial也正與中國本土團購網站洽談合作,探討進軍中國的方式。瞄著這塊蛋糕的企業是越來越多。
對于團購行業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服務產業,只是在應對的時候,模式不同罷了。市場已經預測Groupon在中國市場將搶占高端市場絕大多數份額,畢竟Groupon的影響力太大了,但由于是首次進入中國市場,對國內市場的把握能力將成為Groupon的短板,即使和騰訊的合作也被認為并不是強強聯合,因為騰訊在這方面,尤其是線下的能力不是很強。這就給競爭對手很大的空隙可以利用。當然如果國內團購網站自身之間相互絞殺,讓Groupon坐收漁翁之利的話,那么國內的團購市場就明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