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近代,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參與實業金融活動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由于各國產業結構的差異,其金融體系的發展程度也不同,這導致銀行在金融體系以及實業金融制度中的地位有所差異。同時,各國銀行業發展的歷史有差異,銀行業參與實業金融的分工程度也不同。但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后,各國實業金融制度有趨同的傾向。表現為政府在降低商業銀行風險的同時,通過特設機構加大對實業發展的扶持。
關鍵詞:實業金融制度;銀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1—0074—04
實業金融不同于普通商業金融,它以為生產型企業的設立及擴充提供長期資金為目的。實業金融所采取的融資方式,包括購買股票債券做長期投資,或者接受抵押資產做長期放款;或者代理發行股票債券,使得實業部門以此為中介籌集資金。近代各國的實業金融制度,因為其歷史背景及產業發展程度的差別而各不相同,本文主要考察二戰之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實業金融制度,以及在當時作為重要金融機構的銀行在實業金融制度中的地位。
一、銀行在實業金融中的作用
銀行這一現代金融機構最早出現于英國,英格蘭銀行作為早期銀行的代表,在社會資金融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各國產業結構的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異同,銀行與實業界的聯系也各不相同,根據銀行在實業金融活動中的地位,可以將當時的實業金融制度分為三種類型:
1 銀行不參與實業金融活動。英國的銀行不參與實業金融活動,不參與股票和債券的發行,也不購買股票和債券作為投資。因為倫敦是國際貿易中心,短期資金活動比長期資金活動要更為重要,因此,銀行更為重視資金的流動性,這使得英國銀行成為協助國內及國外貿易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以自償性信貸交易為業務中心。所以,英國長期生產性資金由銀行之外的機構負責籌集,包括投資銀行、信托公司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倫敦的數十家投資銀行。英國的各大投資銀行,不但從事股票債券的發行,每年為國內實業界籌集大宗資金,而且辦理國外證券的發行,將英國的資本向外輸出。英國國內產業的發展,以及英國資本在國外的廣泛活動,得力于此類金融機構。這種機構的職能就是處于工商業與投資者之間,承擔中介的任務,為工商業籌集資金提供便利。
2 銀行間接參與實業金融活動。美國長期生產性資金的獲取也是以證券發行機構為主。這類機構一部分是銀行的附屬機構,一部分是獨立的組織,種類繁多,有的是投資銀行,有的稱為銀公司,有的是投資公司,有的是信托公司,有的是經紀公司,也有的是企業公司,或者僅以公司為名。其業務有些僅僅是代理證券的發行,或者為其他發券公司出售證券,或者兼辦公司創立的設計、證券的發行,以及代理還本付息等業務。盡管美國的銀行不直接參與實業金融活動,但是,相比之下美國銀行與實業的關系比英國要更為密切,表現在三個方面:(1)美國銀行一般經營抵押放款業務,而英國只有自償性的短期信貸交易。抵押放款的一部分轉化為實業界的生產資金,銀行業也通過這種放款與實業界建立起關系。(2)美國的銀行常常以購置證券作為運用資金的一種方法,企業證券在各個銀行的資產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就意味著銀行將一部分資金轉化為企業的資本。(3)在1934年新銀行法實施以前,代理發行企業證券的機關,其中大部分是各家銀行的附屬機構,通稱為證券聯號,各銀行常通過這種機構參與產業資本的籌措活動。所以美國的資本市場并不像英國那樣處于實業金融的范圍之外。
3 銀行高度參與實業金融活動。歐洲大陸國家中,銀行與實業的關系較為密切。德國銀行制度的特征是國內銀行都與實業關系密切,銀行資金的運用主要集中在一兩個行業,有的與海運有特殊的關系,有的與鐵路有特殊的關系,有的與冶煉工業有特殊的關系,有的與棉毛織業有特殊的關系。日本銀行與實業部門的關系也較為密切,尤其是三菱、三井等財閥銀行,與各財閥所控制的實業關系密切,其他各實業銀行,如興業、勸業、拓殖、殖產、農工等銀行都與實業界存在密切的聯系。日本的實業金融制度模仿德國,其普通銀行的業務與德國各大信用銀行相類似。近代中國在辛亥革命之后,銀行業與實業界的關系逐漸緊密,湖南、福建、安徽、江蘇等省在政府倡導下,積極扶持工商業,設立了“實業”、“勸業”、“礦業”等銀行,大量向工商企業放款。其中1912年創立的湖南實業銀行,其營業以“實業投資為主”,廣東的實業銀行,“計劃集股三千萬元,以五百萬元興辦實業”。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表示,放款的目的在于民族工商業“營運更為活潑,使民族工業日益發達”。由此可見,近代中資銀行在產業資本集中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擴大、生產成本的降低、企業效益的提高給予了很大支持和幫助。
二、銀行在實業金融中的專業化程度
近代由于各國銀行與實業界的聯系方式不同,銀行在實業金融制度中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與此同時,在銀行直接參與實業金融活動的國家中,也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特征。根據銀行在實業金融活動中的專業化程度,可以將實業金融制度分為兩種類型。
(一)采用明確的分工專業制度
法國實業金融主要依靠銀行,而銀行組織又具有高度的分工。其中,專門經營短期放款和票據貼現業務的是商業銀行;專門經營長期放款和證券發行的是實業銀行。法國的實業銀行數量達到數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黎荷蘭銀行、巴黎聯合銀行、法國工商銀行、國民聯合實業銀行、國民實業銀行和法國實業信用銀行等。實業銀行的主要業務:(1)主持企業創設、改組及合并;(2)代理公債、股票、公司債等的發行;(3)承做比較長期的抵押放款;(4)對實業機構提供短期墊款,而在證券發出之后加以收回;(5)投資組織附屬性的特種金融公司。前四項為各實業銀行所共有的經營業務,最后一項則限于資金實力強、業務范圍較廣的實業銀行。例如法國棉業銀行、法國電氣公司、法國鐵道實業公司和法國新抵押銀公司等。1929年新成立的法國承兌銀行,實業銀行也參加了相當數額的股份。法國實業銀行在組織上和業務上有以下特點:首先,各行資本及公積對于所收存款的比例來說非常雄厚。實業銀行運用的資金多屬于長期性質,都是憑借自身資力的程度高于商業銀行。各行購買實業證券,也往往保持與其資本和公積金額相等,以確保業務上的穩健。其次,各行對于存款的吸收以長期性和大宗為主,因而往來顧客遠比商業銀行少。最后,各行除總行外極少設置分支行。銷售證券或其他外埠業務,常常通過地方性的銀行或商業銀行的分支行辦理。實業銀行采用聯行制度,而商業銀行采用分行制。實業銀行的業務相對單一,而資金的運用又非常集中,這是形成這種單一制的原因。
日本的銀行也采取分工制度,根據政府頒布的單行法成立各種銀行,并且各有專責,其中屬于實業銀行性質的,有興業、拓殖、勸業、農工等銀行,上述銀行中以日本興業銀行最為重要。中國的實業銀行制度模仿日本,如設立中國實業銀行、中國農工銀行,浙江實業銀行等,此類銀行的業務注重于開發森林礦產、興建水利等資金的融通。此外,還有為行業內資金周轉而設立的專業銀行,包括“圖國內外匯兌之便利”的興華匯業銀行,以放款于農林、墾牧、水利、礦產、工廠等實業為目的的勸業銀行(1914年)C3),以經營鹽業為主旨的鹽業銀行(1915年)和川鹽銀行(1930年),以調劑邊疆金融為目的的邊業銀行(1919年),為煤業調劑資金的上海煤業銀行(1921年),為典業調劑資金的松江典業銀行(1921年)和浙江典業銀行(1922年),為墾殖業調劑資金的中國墾業銀行(1929年),為建設事業調劑資金的江西建設銀行(1930年)和四川建設銀行(1934年),為絲綢業調劑資金的絲業銀行(1930年)和上海綢業商業儲蓄銀行(1931年)等。但是,近代中國實業銀行僅僅徒有其名,實質上都含有商業銀行的性質。
(二)采用分工不明確的兼業制度
德國的一般商業銀行都兼營商業與實業金融業務,沒有采用分工制度,不存在專業化的實業銀行,實業金融業務由一般銀行兼營,屬于實業金融范圍的有如下幾項:(1)代理發行股票債券,利用其分支機構,出售給投資者;(2)在一戰之前,代國外開發公司在國內籌集資金,在一戰后則代國內產業界在國內募集資金;(3)以自有資金購置企業證券作為投資,并據此獲得對實業的控制權;(4)對企業機構做長期抵押放款;(5)經營證券的還本付息,主持實業機構的創設、改組及合并;(6)擔任交易所經紀人,除了自身的證券交易之外,還代客買賣證券。
意大利實業金融制度在1931年之前,與德國的制度相類似,銀行之間沒有分工,普通銀行都從事實業金融業務。各銀行兼營商業金融以及實業金融很普遍。即使是意大利的中央銀行——意大利銀行,也兼營長期性的實業投資,與國內實業機構發生密切聯系。各銀行資金的大部分都轉化為各企業公司的股票和債券。美國的銀行也采取兼業制度,其銀行體系中一向沒有所謂的實業銀行,一般銀行都是商業銀行的性質。
三、政府對實業金融制度的調整
近代各國的實業金融體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特別是在受到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影響之后,各國都對自身的實業金融制度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政府在調整過程中加強了對實業金融的控制,其措施如下:
(一)政府限制銀行的實業金融業務
德國銀行資金的運用主要集中在一兩個行業,這一做法違反了多樣化投資、分散風險的原則,因此政府采取了多種調整措施。其中1934年的銀行管理立法所引起的變動最大,嚴格限制各銀行對于實業的放款數額、放款期限、放款種類,以及資產負債中有價證券所占的成數及各類證券的比例。
(二)政府設置實業金融機構
1929年經濟危機之后,由于證券價格下跌,銀行對于實業的巨額投資陷入虧損的困境,意大利政府為了化解當時國內的信用危機,于1931年設置專業性的實業金融機構,接受各銀行的實業金融業務。新設置的實業金融機構包括意大利動產金融公司和意大利產業復興公司。這兩家公司的設立標志著意大利實業金融由普通銀行兼業向特定金融機構專業經營的轉變。此后,將實業金融業務逐漸從一般商業銀行轉移到國家特設的實業金融機構,一般銀行在放棄實業投資之后,專業于商業投資領域。
美國政府在設置實業金融機構的同時,還限制商業銀行通過證券市場參與實業金融。美國證券市場在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之后幾乎陷于破滅。政府推行復興運動,其中重要的舉措有:(1)1933年頒布并于1934年實行的《銀行法》,清除普通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規定自1934年6月16日以后,任何銀行不能附設經營證券發行承銷或分銷的公司或機構。又規定自1934年1月1日以后,銀行職員或理事不得在經營證券類公司任職;沒有聯邦準備管理局的核準,銀行不能與證券公司發生代理關系。從此以后,投資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徹底分離。此前發行的證券有一半是在銀行附屬機構的手中,此后則完全歸獨立代理發行證券的金融機構經營。此前各銀行所附設的證券機構,或者清算,或者改組和獨立,或者與其他公司合并。這一變革雖然使商業銀行退出原始資本發行的市場,但美國銀行仍然通過放款業務及證券投資,保持和實業的關系。(2)由政府設立或通過原有特種金融機構,為實業部門直接提供資金。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設銀公司,以及這家公司所附設的子公司。此外,各種特殊行業的管理局,如電力行業、公用行業、造船業、鐵路等管理局,事實上也是政府的資金供給機構。再以華盛頓進出口銀行為例,雖然該銀行以資助特種進出口貿易為任務,但是其放款期限有的長達10年,這一類資金多數也提供給生產出口物品的制造商。
英國中央銀行發起組織實業金融機構。英國實業金融制度的特征是國內銀行與產業界的關系過于疏遠,這對于中小型生產企業的融資極為不利。因為此類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往往為數不大,而其信譽又不為人所知,不適合公開發行證券。為了彌補實業金融制度的不足,英格蘭銀行在1929年發起組織證券管理信托公司,該公司成立后即投資于造船業,于次年投資于蘭開夏的紡織公司。1930年該公司又斥資與其他各大商業銀行合組銀行家實業發展公司,其任務不是直接提供資金,而是研究如何對實業金融做全面、合理的調整,使各種實業能從原有的金融機構取得資金。1934年經濟危機之后,規模較大的實業公司因為本身信譽較好,而且政府又從中協助,取得資金不太困難,而中小規模的企業取得資金較為困難。英格蘭銀行在1934年創辦了實業信用公司,專門救助不適于采用發行證券方法取得資金的中小型生產企業。該公司除了本身的資本之外,還有發行長短期債券的權力。該公司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債券的發行,資金轉貸于中小型企業,貸款專用于救助中小型企業,所以限定每戶的借款不得超過5萬磅,期限從兩年至20年不等。這代表了英國實業金融制度進一步的發展。
四、結論
近代各國在工業革命之后,生產技術明顯改進,生產能力有了極大地提高,工商業尤其是生產制造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實業的跨越發展必然面臨資金短缺的瓶頸,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參與實業金融活動是近代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由于各國產業結構的差異,其金融體系的發展程度也各不相同,這導致銀行在金融體系以及實業金融制度中的地位有所差異,同時,各國銀行業發展的歷史不同,銀行業參與實業金融的分工程度也各不相同。20世紀在30年代大危機之后,為了降低銀行參與實業金融所面臨的投資金額大、回收期限長的風險,各國紛紛加大對實業金融制度的控制,一方面限制商業銀行參與實業金融活動,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設立特殊金融機構參與實業金融,在減輕商業銀行風險的同時,加強了政府對實業發展的資金扶持。
參考文獻:
[1]章開沅,羅福惠,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趙德馨,中國經濟通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周寶鑾,中華銀行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3065—3066
[4]吳承禧。中國的銀行[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