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納比·弗納斯(Barnaby Furnas),1973年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曾就讀于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于1995年獲得學士學位,后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于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目前生活、工作在紐約。
美國藝術家巴納比·弗納斯是位名副其實的傳統意義上的畫家,他的作品采用了傳統的顏料、技法和架上繪畫方式,但除此之外,無論顏料使用、畫面形式,都可謂走在當代藝術的前列。他在顏料中添加氨酯,使顏料揮發更快,顏色清新活潑。同時,他以傳統的手法表現了當代形象結構。他曾因創作戰爭、愛與死亡等存在性主題的作品,為人所熟知。
在弗納斯的畫作中,觀者可以發現抽象的因素無處不在。無論是《林中行走》(Walk in the Woods,2002),還是《安特提姆戰役》(Antletam,2008),都有著交叉的斜線、直線:有的是直接畫上的,有的是把顏料甩上去的。弗納斯曾說,為了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他曾一直致力于擺脫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影響。但他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像其他當代藝術家一樣,吸收傳統中的營養為己所用。他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偉大的藝術實驗,雖然頗有爭議,但對藝術進程、材料變化和標準發展的貢獻,著實很多。盡管對于現代藝術,弗納斯都一一汲取,并呈現在他的作品之中,他很想回到現代主義前的時期,回到庫爾貝、馬奈、基里柯的時代,但有意思的是,這些想法反而讓弗納斯更多地欣賞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尤其是羅斯科、紐曼、路易斯和波洛克。2009年9月25日,弗納斯在一個公共場所繪制《紅?!?Red Sea)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弗納斯作畫的過程,頗具波洛克滴灑行動繪畫的意味。
作為在上世紀70年代工業化電氣化時代長大的人,弗納斯的作品有了更多的金屬意味,人物形象也更加機械化,同時由于受到電影電視技術形象的影響,往往巧妙地把多情節描繪融合在一起。比如《逃亡者》(Deserter,2002)中人物形象是模糊的,面目整個籠罩在陰影之中,樹木和影共同構成了一個密密的網,仿佛在暗示逃亡者的內心與結局,動感十足,也顯示出卡通藝術的影響,而畫面中的網狀結構,成為弗納斯作品中象征性的東西,各種動作不管是復雜還是簡單,都被以簡化的姿勢表現出來,線條成為畫面的基礎形成部分。
在弗納斯的畫作中,另一個特點就是強烈而夸張的色彩和無處不在的暴力,甚至是放縱的,布滿整個畫面,塑造出一種網狀結構。弗納斯總想再多走一步,找到一條可以把自己的癖好建造成理念,塑造出一種像“經驗”一樣的東西。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借助色彩,準則、主題、過程以及不斷改變的意識狀態等因素,進行了多元的探索。
大型系列畫作《紅海》,在結構上都很相似艷麗的藍天映紅了藍色的海水,浪花的飛濺,翻滾著似乎要吞噬觀眾。在Vogue男性版上,弗納斯曾說:“畫這些波濤洶涌的畫,對我來說是一種解脫,好像洗刷了一切一樣?!备ゼ{斯用烈性而變質的紅酒般的色彩,消除掉平靜“天空”的藍,以二維空間呈現了一幅完美的有暴風驟雨般感覺的風景,畫面呈現的色彩和質地,著實使觀眾如身臨其境。弗納斯在題目中加上圣經的參考文獻,把他的抽象概念作為寓言,將繪畫形式和敘述傳統在天籟般美麗動人的場面中融合起來。
弗納斯的作品有一部分表現了暴力,但是這種暴力卻是用最平和輕快的水彩完成?!栋蔡靥崮窇鹨邸?Antletam,2008)中,兩軍對壘,模糊的面部被槍林彈雨掩蓋,紅、黃,藍、的色彩與各種或長或短的線構成了畫面,加上卡通式的形象,使一場本來殘酷的戰爭,變成了具有美感的構成。而《紅色音樂會》(Red ConceM,2007),整體基調是紅色的,用點線構成畫面,表現了一場熱烈歡快的音樂會,仔細觀之,卻發現,那模糊的人像,吵雜的舞者聚集,躁動的人群形象,以及剃須刀般鋒利的光束、燈光的交錯,所形成的氛圍,卻給人一種金屬般的冷酷之感,令人不得不反思歡樂背后的隱藏。
作為美國的新銳藝術家,弗納斯的“創傷”繪畫,獲得國際藝術界的認可。他的作品,除了在美國本土頻繁地展覽外,在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舉辦了多次聯展和個展,即使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低谷時期,他的作品也被收藏家訂購一空,備受國際藝術界的瞻目而贏得了聲譽。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