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齊,1940年2月2日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畢業于福建工藝美院,1976年進北京畫院為專業畫家。原北京畫院藝委會副主任、人物畫創作室主任,中國石齊藝術研究會會長。
他主張繪畫藝術形態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舉和“中國畫多面體”的理論,在歷經數十年探索中創立了前無古人的“三象合一”的大視覺畫風。石齊中國畫、油畫、書法皆精,從1972年成名至今,其作品深受社會贊譽,十多年來潤育學子數百名,有完整終身制教學方法。與清華大學清美創作中心合辦石齊新中國畫高研班。在國內外舉辦個展30次;出版畫集30種。2010年3月8日由文化部主辦石齊國畫展,2010年4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石齊油畫展。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等四個組織頒發的世界和平獎。現有石齊美術館(人民政府建造)和石齊藝術館(企業集團建造)。
對于近現代中國畫家來講,無論持何種藝術觀,進行什么樣的藝術實踐,都要面對這樣的歷史課題,即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中國畫的現代形態。對這個課題回答得優劣,已成為衡量近現代畫家質量的基本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標準。美術史家撰寫近現代史時,也大都以此標準為寫作的坐標。因而近現代百年中國畫史,可以看作是一代又一代畫家不斷探尋中國畫現代狀態的歷史。把石齊的繪畫放到這個歷史線索中看,其意義即刻顯現出來。
近日觀石齊的作品,恍然回憶起十幾年前兩人邂逅于北京朝內小街,興致盎然地辯論中國畫前途的情景。當時石齊已大有名氣,其作品《迎春》、《人人都在幸福中》享有盛名,但在談話中我分明能感覺到他不可遏止的繼續變革的欲望。現在回過頭來看,石齊不斷探尋、實驗,超越的藝術實踐,幾乎是20多年來中國畫變革史的一個縮影。從這個意義上,許多美術史家、批評家將其列為當代開拓性的中國畫大家,我認為,這個榮譽石齊是受之無愧的。
石齊的變革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有人會對此持疑義,理由是當時是革命美術時代,但事實的確如此,石齊1971年畫的一幅山水,完全可以看作當代中國山水畫變革的濫觴。畫面的結構、光色、筆墨大幅度地從傳統樣式中解放出來,自成一體,充滿著新生的朝氣,對此后中國畫的變革具有啟蒙意義。當時的石齊并未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他進行變革的唯一原因,可能源自作為一個變革者內在的天性。
經過30多年的藝術實驗,可肯定地說,石齊已成功創造出中國畫的一種現代狀態。這個判斷可以從兩點上見出:其語言的現代性和意境的現代性。石齊進行語言形態的變革具有良好的基礎深厚的寫實功力,嫻熟的筆墨技巧,對油畫,裝飾畫,版畫,現代設計,舞臺美術等樣式的掌握,對西方現代美術的理解,均使其可以自由地調配各種元素,不拘一格,不擇手段地進行語言形態的實驗。在石齊的語言世界中遨游,我們既可以領略筆墨變化的神奇,亦可觀賞到光色交融的魅力,既能在線條詭奇的變幻中體味傳統的遺韻,又能在大墨色的沖撞中感受表現主義的力量。說石齊的語言具有現代性,是因為他不僅大大地擴展了中國畫的語言,而且和西方現代繪畫語言大相徑庭。在超越中西的基礎上,創造石齊式的語言形態,才是石齊繪畫語言現代性的要旨所在。
石齊繪畫的境界和傳統文人畫境界相去甚遠,和林風眠繪畫中境界孤傲、冷寂也完全不同。石齊所追求的,是通過對人性之美好的描繪,弘揚個性,來體現人文關懷意識,因而其境界博太而熱烈。
作為敢為天下先的先行者,石齊的探索仍在繼續。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石齊的新作必將在美術界引起新的爭論,增添新的思考……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