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全國人民期盼的目光中,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隨著發射的成功,在四川省平昌縣得勝鎮,人們情不自禁地敲起鑼、打起鼓,燃放起了事先準備好的鞭炮……
嫦娥二號的探月何以讓平昌縣得勝鎮的百姓如此激動?這是因為嫦娥二號探月工程的總設計師吳偉仁是從得勝鎮起步的。
曾是“知青”,當過隊長
吳偉仁于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平昌縣得勝鎮獨柏村,一個地名叫“新房子”的地方。吳偉仁有六兄妹,他是家中老大,他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
得勝鎮位于四川省平昌縣北部,距縣城42公里,與通江縣、巴中縣接壤,地處大巴山南麓,海拔800多米,雖然林木蔥郁,卻是個窮山溝。
得勝鎮古名南北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933年紅軍在此設蘇維埃政府,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曾在該鎮北山寺召開軍以上干部會議,研究制訂“宣達戰役”的作戰方針。吳偉仁的一個叔父就在當年參加了紅軍。
1960年9月,快滿8歲的吳偉仁自己去當地小學報名,成了小學生。
上初中后,吳偉仁成績越來越好,不僅不偏科,而且數、理、化還特別冒尖,被同學們選為學習委員。在村人的夸獎面前,吳偉仁并不在意自己“被榜樣”,他更在意的是自己能夠學到越來越多的知識。事實上,他的好成績的取得跟他樸實無華、踏實肯干是分不開的,這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
初中畢業后本該讀高中,但那個時代學校停課搞運動,吳偉仁回到老家農村。他很快被推舉為生產隊長,帶領農民實行科學耕種,又利用所學的知識,發動群眾上山采草藥制作土農藥殺蟲。
漸漸的,群眾的口糧問題解決了。這時,為了讓群眾能夠吃上肉,他又帶領大家修豬圈養豬,“自給自足”。
就這樣,在吳偉仁的帶領下,獨柏村很快從平昌縣最窮的村,一躍而成為了全縣有名的富村,平昌縣經常組織農村基層干部前來學習參觀,并召開生產現場觀摩會。
雖然農村干部當得得心應手,但吳偉仁更渴望上大學,1975年當縣里有幾個推薦讀大學的名額時,他便報了名。最終,相關部門在對吳偉仁進行綜合考察和層層審核后,他榮幸地成了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專業的一名學生。
心在航天,情系父老
聽說吳偉仁要去讀大學,村民都舍不得他走,卻又不好耽誤他的前程。于是在依依不舍中,鄉親們便一家出一點錢,湊錢給他買了一雙解放牌膠鞋,買了一身新衣服。還有一位大哥索性將自己身上的毛衣脫下來給他御寒。
離鄉的頭一天晚上,吳偉仁幾乎一夜沒睡。他點亮煤油燈,在一本嶄新的日記本上寫起來,寫內心對鄉村生活的留戀和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寫著寫著,淚水便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將剛寫的墨跡也弄花了。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寫完的,但他心中的那種難以割舍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難以抑制的向往的復雜情愫,卻一直清醒地留在他腦海中,難以磨滅。
大學畢業以后,吳偉仁被分到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有工資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操勞了一輩子的父親接到北京旅游。
他本意是想將父母一起接到北京來的,但由于當時他的弟弟、妹妹還沒有長大,還需要照顧,母親走不開。同時,由于吳偉仁住的是集體宿舍,如果將父母同時接到北京的話,住起來也不方便。于是他讓從來沒有去過北京的父親在北京玩了一個月,游了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名勝古跡。
當父親在北京玩了一個月準備回川時,吳偉仁又向同事借錢,給父親買了一身新衣服,又給母親買了一身新衣服,請父親帶給母親。吳偉仁的孝順讓鄉親們交口稱贊。
當然,吳偉仁也沒忘記鄉親們,在送父親回鄉之時,還買了10多斤糖果,請父親帶回村,分發給鄉親們。
吳偉仁很重感情,雖然他平時的研究工作相當忙,但倘若聽說家鄉人有誰去了北京,他都會盡量抽出時間與之聚一下,行“地主”之誼,并饒有興味地詢問家鄉的變化。無論誰家有事要上北京,都不忘去吳偉仁家里,把他家當成平昌縣得勝鎮獨柏村的“駐京辦”。
既然鄉親們把自己當成了“駐京辦主任”,吳偉仁也不辱“使命”,且樂此不疲:鄉親們托辦的事,他能辦到的,一定會努力辦到;不能辦到的,他也要耐心解釋原因,并好酒好菜款待。
探月總師,引以為榮
2010年6月2日,孫家棟因年事已高退居二線,改任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吳偉仁當上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這一新聞見諸媒體,得勝鎮的父老鄉親都引以為榮。
如今,吳偉仁在平昌縣得勝鎮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假如你隨便問一個鄉親得勝鎮有什么特色,他們一定會驕傲地告訴你:“負責探月工程的那個總設計師吳偉仁,就是我們得勝鎮走出去的頂尖科學家!”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這時,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四川平昌人都發出了歡呼聲。吳偉仁在得勝中學讀初中時的班主任馬朝清老師收看電視直播時,喜悅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他總結了鄉親們心情激動的理由:“吳偉仁是中國的驕傲,是四川的驕傲,是巴中的驕傲,是平昌人的驕傲,更是得勝鎮人的驕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