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到一定程度會喪失競爭力。
我們已經全民性誤入了一個唯大是好的時代。在企業界,500強、2000大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指標,其關注程度越來越甚。即便是最好的小企業也主要是看它的成長潛力。在這樣一個時代,全民瘋狂地涌入最大的城市,在城市中建最高的高樓。據統計,中國現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經有166個,這個數字在整個歐洲只有35個,在美國僅有9個,到2015年,全球最高的70座大樓,中國大陸將占有其中的55座!
即便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這個數字也顯得有些夸張,我們的城市化率只有46%多一點,城市人口并不比整個歐洲城市人口多多少,我們還有巨大的成長潛力。
我一直認為民性即國性,政策制定者也是普通民眾中的一員,服從統計概率分布。中國人好面子,政府也會遺傳這種民性,面子工程比比皆是,全民唯大是好,政府也不會例外。淘汰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成為無須質疑的共識。淘汰小鋼廠、淘汰小型煉鋼爐,理由僅是節能,這顯然站不住腳,如果小爐子煉鋼質量不行,完全可以通過質檢手段管理,如果它的能耗確實高,可以通過提高鋼廠的能源價格進行調節,如果小鋼廠因為勞動條件惡劣、過分壓榨工人獲得競爭力,就應該進行勞動條件和工人待遇方面的監管。但不管怎么說,也不應該粗魯地認為小的就是糟糕的。
“大就是好,就是競爭力”這個過分簡單的全民意識形成,有一定的事實支撐,但也有相當的謬誤。在經濟范疇內,“大”和競爭力發生正相關性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交通成本的降低破除了許多公司擴張的阻力;第二,IT的引入解決了跨地域管理大型機構的問題。美國成為“大”時代的受益者,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的榜樣,我們這個假裝推崇中庸之道的民族做任何事情幾乎都比其他民族更過分,唯大是好也因此成為摧枯拉朽般的全民共識。
“馬太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按著這個原理強者恒強,大者愈大,窮人愈窮。這是反映世界發展規律的一個非常深刻的原理,凡是競爭性發展的事物皆可找到這個效應的蹤影。但邏輯直覺告訴我們,馬太效應不可能是世界的惟一原理,一定有反作用原理。如果動物體型越來越大、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大城市總是比小城市更有競爭力和吸引力(世界銀行出具的“世界發展報告”上就是這么認為的)。這種趨勢不斷發展下去,財富最終可能會聚集到一個人手中,全球的人最后會住進同一個城市,等等。最后就會達到荒謬的程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想應該給“反馬太效應”取一個名字,并廣泛傳播,我將這個效應稱為“鐘擺效應”,即競爭性事物不會沿著一條直線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鐘擺會擺向反面。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證明,隨著富足程度的不斷提升,勞動力資源會趨于枯竭,勞方會獲得更多的砍價籌碼,資方的資本所得會減少,“劉易斯拐點”會出現。城市大到一定程度會喪失競爭力,因為交通成本和居住成本會直線上升。大樓越高,輸送人的管道——電梯井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大,最后喪失經濟價值……可惜的是當人們發現這個效應之時,往往悔之已晚,尤其是中國這種缺乏理性邏輯思考能力、盲目跟風的國家。
在經濟領域,“微生物”已經悄悄地崛起,山寨手機的小作坊已經顯示出其特有的競爭力。IT技術不僅給大企業提供了龐大的手段,也為小型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淘寶上數百萬家小商鋪可以在全國范圍銷售他們的產品。在創作領域,微型化和個體戶正在打破頂尖雜志的壟斷,名人的影響力正在被眾人的投票機制稀釋。
大還是小不能有簡單的結論,在經濟上因行業,因歷史不同階段而異。對個人而言,這個不是一件小事,你是住在小城市還是硬擠進大城市,關乎每個人的命運和幸福;對政府而言,粗糙地相信某個信條,很可能導致難以收拾的局面,無論城市規劃還是產業政策,無不受到“大還是小”這個簡單判斷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