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
作者:王冬、史軍、張勁碩、劉旸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定價:29.8元
[啟航“無間書道”專欄]
作者為中國書店出版社副社長、跨媒體閱讀推廣人
日本地震,然后海嘯,再然后核泄露。一說核泄露,我身邊有幾個朋友開始不踏實,覺得中國離日本太近了,輻射塵搞不好真會飛過來。核——這東西平時接觸得少,我心里也沒底,于是就上網查,查到了“科學松鼠會”的網站,有一些與核相關的知識,看完以后,踏實多了。怎么呢?因為從“科學松鼠會”的上一本書《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開始,我對這個群體就抱一種極度信任的態度。原因一是,這個群體的人學歷高且專,很多都是生物學的博士或教師;原因二是,這個群體人數較多,假使有人說錯了,其他專業人士也會糾正,失誤率低;原因三是,這些人做科普工作是沒收入的,完全憑興趣愛好。一般情況下,人如果說謊,肯定是跟自己的利益有關,做一個跟利益無關的工作而滿嘴跑火車,這樣的人我反正沒見過。
這本《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也是“科學松鼠會”的作品,不過做了細分,收的文章只與動物和植物有關,作者是“科學松鼠會”四位精通動植物知識的會員。看完這本書,最強烈的感覺是糾偏:有些我一直認為對的看法,原來是錯的。
誰說狗不會出汗?
我從小就認為狗身上沒汗腺,不會出汗,熱的時候只能靠伸舌頭散熱。本書的作者之一、大學生物老師王冬說,哺乳動物都有汗腺,這是一種特殊的皮膚結構,狗是哺乳動物,所以也有汗腺,全身都有,其中大汗腺分布最廣。大汗腺出的汗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如雨流淌的汗,而是一種略微黏稠的液體,這種液體本來是沒味兒的,出來后和身上的細菌一摻和,就有味兒了。歐洲人的大汗腺比我們東亞人多,所以他們的體味會讓我們印象深刻。讓我們大汗淋漓的是小汗腺,人的手心上,每平方厘米有差不多500個小汗腺。狗的爪墊上也有這種小汗腺,據推測,這是它留下氣味的方式之一。需要說明的是,動物里只有人會大汗淋漓,術語管這個叫“散熱性發汗”,是人獨享的生理功能。
從大汗腺出來的汗有顏色。以前生活比較艱苦的時候,一個人通常沒幾件衣服,夏天的襯衫也就一兩件,老穿老穿,腋下會發黃,那就是大汗腺液的顏色。大汗腺液也不都是黃的,河馬的大汗腺液就是紅色的,有時候它在水里一游,旁邊看的人會以為它受傷了。還記得《射雕英雄傳》里的汗血寶馬嗎?跟河馬應該是同一種情況。
狗要不要剃毛?
夏天,狗穿著翻毛大衣,就算能出汗也熱。很多家里養著長毛狗的朋友因此心疼,替狗熱得慌,于是弄個剪子,咔咔咔,把狗毛剃光。主人心里舒服,覺得自己干了件大好事,其實呢?作者說,少部分寵物狗是單層毛,比如貴婦犬,毛長得勤,剃個板寸無所謂;而多數犬科動物都有雙層毛,外層是粗硬的保護毛,內層是細軟的底毛。春末時,為了應付即將來臨的酷夏,大部分底毛都會褪掉,而外毛不褪,它不會妨礙散熱,還能保護狗的皮膚不被太陽曬傷。在沙漠生活的阿拉伯人穿長袍就是這意思,也是為防曬。可要把狗的內外雙層毛都剃了,可就不防曬了,它又沒長袍穿,是不是?不但如此,還會造成它毛發生長不良。
此外,狗還需要毛來表現自己的地位,需要毛作為談情說愛的資本。因為毛表現了狗的健康狀況,在自然界里,只有癩皮狗才掉毛。作者說,其實人和狗一樣,電視上的洗發水廣告和治療脫發的廣告,證明人對自己的毛發也是很在意的。
為小強翻案
因為周星馳的電影,蟑螂有了另一個名字——小強。真正的小強不像電影里那么脆弱,用作者的話說:它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強悍的生物之一。幾億年前,它的外形跟現在相比變化并不大,但是個頭大,有幾十厘米長;它是奔跑專家,每秒能跑過50倍身長的距離,如果它跟劉翔一樣高的話,跑110米欄的成績應該是1.2秒;它有六條腿,平衡能力非常好,設計成六個輪子的火星車借鑒的就是它……
人都認為蟑螂臟,作者說:這就大錯特錯了。蟑螂四處亂鉆,不可避免會攜帶很多病菌,但那種程度,跟我們飯前不洗手的污染效果差不多,所以蟑螂從來沒造成過大規模疾病的傳播。而且,因為蟑螂平常要依靠自己的觸角、尾須和全身的細毛來感覺外界,所以它一天里除了找吃的、交配以外,其他時間都在清潔自己的身體。見天洗澡,您說能臟嘛?!作者因此說:我們對蟑螂的不良印象,多數源自我們的“不厚道”。蟑螂從不主動打擾人類,它總在陰暗的角落里默默地做著清潔工作,古老而低調。因此,臺灣有位教授在研究蟑螂十六年后宣稱:它不臟,它是我兄弟!
半夜雞叫嗎?
公雞只有早上才打鳴嗎?不是,白天也打,大概一小時打一次。只不過白天時,人多在忙事,不太注意。而黎明時分,某只公雞一叫,其他雞也跟著起哄,喔——喔——喔——紛紛宣告自己的存在,雞多勢眾,再加上早上安靜,人也就注意了。那么,雞半夜打鳴嗎?按書里的說法,雞不是貓頭鷹,半夜要睡覺,不打。雞的腦子里有一個區域叫松果體,松果體受光線控制,只有什么都看不見的時候,它才會分泌褪黑素,稍微有點光,褪黑素的分泌就會被抑制。而褪黑素直接控制公雞的打鳴。早上天光放亮能看見點東西了,公雞的褪黑素分泌被抑制,于是不由自主地打起鳴來。公園里的大爺們遛鳥,鳥籠子上蒙著黑布,布一撤,鳥就叫,蒙上布,鳥就悶了,跟這是一個道理。我在其他書里也曾看過介紹褪黑素的文章,說它是管人睡覺的。完全沒有光的情況下,人腦里分泌了褪黑素,才會很快睡著。
書中對人工白晝如何影響褪黑素分泌那一段發人深省。作者說,現在的人工照明太普及,黑夜不黑,所以人和動物的褪黑素分泌很受影響。對于人的影響有:普遍的情緒波動、兒童性早熟、乳腺癌和結腸癌多發;對于動物的影響有:半夜時雞叫和鳥叫聲不斷。作者認為,目前“給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活動是遠遠不夠的。是啊,中國古人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我們誰能做得到呢?我們都有忙不完的事,日出日落都在做,半夜能息就不錯,也難怪我們的身體總出問題。所以,早點關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