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四條中華煙,弄兩張門票吧?”經歷過只有2名觀眾的慘淡,如今面對嘻哈包袱鋪的成功,高曉攀除了認真當好“藝人” 外,正在努力成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2011年4月,嘻哈包袱鋪滬上“路演”,首戰告捷。
已經創立三年的相聲團隊第一次不依賴第三方,以自負盈虧、自主操作的新模式在上海舉辦了專場演出,并且借助微博營銷取得了成功。對北方文化一向排斥、喜歡“清口”的上海人,居然讓690人的演出場地座無虛席,黃牛更是將票價炒到幾十倍。
對于嘻哈包袱鋪來說,“上海是一個新的開始,零的開始”。而對于26歲的少掌柜高曉攀來說,上海的成功也是他從一名藝人向企業管理者成功轉變的開始。
經歷過只有2名觀眾的慘淡,面對嘻哈包袱鋪今天的成功,高曉攀已歷練得越發淡定。比起苦心經營七八年才成氣候的德云社,他一手創立的嘻哈包袱鋪不得不說是一波強勁的“長江后浪”。2008年5月成立“后來者居上”:在德云社上座率不到七成的情況下,嘻哈包袱鋪一周16場演出,5個500座劇場依舊能場場客滿。
這在一直不溫不火、處境尷尬的相聲界,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第一個月演出兜里只剩27塊
“ 80后符號”定位成功
當初高曉攀創辦北京相聲青年劇團時,發展并不順利。劇團遭遇解散,他為了養活自己在西單當導購,騎著自行車在北京胡同里刷油漆。后來還到當時的德云社說了一年半相聲,但由于觀念上的差異,高曉攀最終離開,開始了為時一年的走場演出。
直到2008年5月的一天,孟老板向高曉攀發出了邀請:“周五(的場口)沒有人敢接,你有沒有興趣來?”似乎之前所有的積淀,都是為了這一刻的開花結果。高曉攀毫不猶豫一口應承了下來,并在第一時間招兵買馬,找到連旭、王惟、尤憲超(如今也是包袱鋪成員)。當天凌晨兩點鐘在宣武區的一家飲品店里,幾人一拍即合。
半個月后,嘻哈包袱鋪開始了第一場演出。雖然沒有出現無人捧場的悲慘局面,但20元一張的票價和一個月僅有的4場演出,讓高曉攀在付完人工、場地等所有費用之后,手中只剩下27塊錢。作為團隊里惟一一位外地人和惟一一位沒有其他工作專職說相聲的人,高曉攀面臨的壓力任何人都無法想像。
即便生活都要靠朋友不著痕跡地接濟,高曉攀都還是沒有停止去琢磨怎么能把觀眾逗樂。第二個月,適逢兒童節,高曉攀靈機一動要求進場觀眾都戴上紅領巾,讓已經長大的80后一代以此追憶童年。那一場演出之后,觀眾們了解到包袱鋪80后的風格。但是當時高曉攀對這個概念還很模糊,認為80后的風格就是長在80年代的這一群孩子說相聲這么一件事。
后來高曉攀發現來聽他說相聲的觀眾基本都是同齡人,一些流行的話題和語言更能引起共鳴。于是他在創作的相聲段子里融入了很多時下年輕人中流行的詞匯和內容,同時將一些傳統戲曲部分用流行歌曲替代。這樣的改變果然更符合年輕人的胃口,越來越多的80后觀眾開始到廣茗閣聽相聲。
如苦行僧般苦中作樂的執著和堅持,終于迎來了高曉攀和嘻哈包袱鋪的第一個轉折點。2008年12月,《法制晚報》頭版頭條報道《80后孩子說相聲,嘻哈包袱鋪火了》。《魯豫有約》也邀請高曉攀做客。
經過媒體報道,嘻哈包袱鋪“80后相聲”的符號更加突出和鮮明。
商家聞風而動。紅星二鍋頭買下嘻哈包袱鋪的廣告位,用來推廣一款年輕人的婚宴用酒——紅雙喜酒;肯德基找高曉攀合作,做全國高校巡回演出。
本來早就可以場場售罄的門票,經此一役更是一票難求,甚至有熟人找上門來:“曉攀,給你四條中華煙,你給我弄兩張門票吧?”名不見經傳的嘻哈包袱鋪,在開張后的半年時間里,打80后的旗號,迅速在相聲界確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丟了陣地又丟“兵”
危機變契機
廣茗閣的老板看到嘻哈包袱鋪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愈發覺得20元的票價,太低太虧。于是,他想要將第一排的票價定為280元。由于與劇場方在售票權和票價上存在異議,幾次溝通和談判未果,嘻哈包袱鋪被迫離開廣茗閣。
高曉攀回憶:“其實當時我比任何人都害怕走這一步,因為我知道失去廣茗閣的嚴重性,那是我們開始的地方,離開意味著重新開始。我的性格告訴我要離開,沒有劇場我們可以去公園說,去馬路上說,但是我們不能失去觀眾。”
這時已經“覬覦”北京相聲圈已久的一位鋼鐵大亨,以保底一萬元的月薪,每場演出提成300元的優厚待遇,到這個本已有些軍心動搖的團隊里挖角。
面對實實在在的利益誘惑,已經有人把持不住。于是,本來已經由于失去劇場而情緒低落的高曉攀,又要因為即將面臨的大量人員流失而焦頭爛額。
此時高曉攀受邀參加臺灣某活動,巧遇臺灣傳媒界大亨邱復生。高向邱復生請教解決之道。邱復生談到:“你可以問問王偉忠的經驗。他做《康熙來了》的時候,也曾面臨嚴重的挖角事件,但他在最短的時間內排除了這種疑慮,很快就培養出了一批新人。王之所以擺脫危機,是因為他的模式很成功。任何一個企業,人員不流動是不正常的。但在人員流動時還不影響企業運轉,惟一的方法就是復制成功模式,做大品牌。”
回京后,他一邊對演員們挨個勸說和挽留,一邊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企業管理經營、做好企業品牌上。
高曉攀的執著和對嘻哈包袱鋪未來發展的清晰思路,打動和說服了大多數愿意和他一起奮斗的人。挖角事件也以富商的消失而不了了之。
這次危機雖然在最后關頭化解于無形,但高曉攀已經意識到品牌和復制模式的重要性。他開始大量閱讀商業財經類雜志和管理類書籍,來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高曉攀積極地與企業合作,比如與清華紫光合作開展公益活動;與卡酷動畫頻道合作開發漫畫和動畫片等衍生品;參加世博會百名笑星慶世博活動等等,一切可以提高嘻哈包袱鋪品牌知名度的活動,高曉攀都盡可能地抓住機會。
據高曉攀透露,已經有不少投資人找過他,但他都婉言拒絕了。他希望,等到他做好完全的準備,遇到一個“臭味相投”的投資人,那時,就是嘻哈包袱鋪該出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