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里花落知多少?炊煙縹緲呱呱聲;往來依稀床前月,陳年舊事不老翁。”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家的背景、家的教育、家的溫度,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是最至關重要的。無論我們多高貴亦或是多卑微,無論我們距離生養我們的誕生地多遠,如果我們想真正的走進一個人的精神,走進自己的靈魂深處,其實答案一直就存放在那里:那個生養你的土、生養你的水、生養你的母、生養你的父、生養你的那個空間——家。
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一直懷念大師輩出的時代,在海峽兩岸,在日本、韓國、東南亞、北美、歐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的國家和地區,南懷瑾先生是一位頗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名播遐邇,聲譽日隆。
南師到底是怎樣一位傳奇人物呢?走進他平凡但傳奇的生命路,可能會給當今文化斷層時代的有識之士,以強烈的震撼和影響,也許會喚醒今人更加百倍于耕耘中華文化。觸摸南師的成長經歷,更多給我們教育的啟迪,在呼喚大師的今天,我們走進他的生命歷程,撥開一切神秘的面紗,還原真實可信的人物,為明天大師的誕生,開始播種。
一九一八年農歷二月初六(陽歷三月十八日),南懷瑾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翁鎮地團村,南師的父親南仰周是個遺腹子,兩個哥哥能力不強,南仰周十二歲就撐起這個大家庭的重擔,憑著他頑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性格,總算置下了一份“小康’水平的家產,在地方上贏得了聲譽,一度當選為鄉長。南仰周娶趙氏為妻,趙氏幾年后病逝,南仰周續娶了她的妹妹,南家人丁不旺,天天盼望著趙氏為南家添丁加口,本來并不禮佛的趙氏,天天跑城隍廟,求神拜佛,燒香許愿。她二十六歲時,終于生下一個兒子,這就是南懷瑾。
父親對他自然非常鐘愛,但不是溺愛,而是嚴格的管教。
“君子立身,雖云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私塾的教育更多著眼于品行、道德,經書的核心內涵是天道、人道、地道、心道的哲理。少年的心中種下一棵大樹的種子,播下孕育大智慧的因子,這是一生最寶貴的財富。給孩子留下更多的心靈天地,讓他們生長仁義禮智信,這是理想真正的開始。
根據南師的回憶,童年時代,從一歲到六歲,渾渾噩噩,糊里糊涂,從六歲到十二歲,除了讀書之外,只記得自己身體非常弱,不好好吃飯,喜歡吃零食,三天兩頭生病,十二歲以后,傷風感冒是經常的事,但沒有生過大病。他說,也許十二歲之前把所有的病都生過了,所以后來就不生病了。
十一歲那一年,父親送他到縣第一小學上學。讀了半年,放寒假了,就回家過年,加上他祖母六十大壽,南家熱鬧非凡,天天開十幾桌席、祝壽的、“蹭飯”的人特別多,鬧到正月十五,南師一覺醒來,突然出現一個念頭:不行,我要走,不能呆在家里,要上學去。父母親攔他,學校還沒有開學,你去上什么學?南師執意要走,父母拗不過他,于是南師步行兩三個鐘頭,到了同學林夢凡家。第二天上午,父親派人來,告訴他昨晚家里被搶,并帶來一份狀紙,叫他到縣里報案。原來,頭一天夜里,一伙海盜洗劫了南師的家,財產損失慘重。他那天如果不離家進城,很可能會被海盜綁票,也許早就沒命了。幾十年后,南師從這個偶然事件上,引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他說:如果不大事操辦祖母的六十大壽,可能不會招來海盜: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輕言做壽;拿佛學的道理來講,一個人在“福報”很好的情況下,不要把“福報”都用完了。一個人,在有錢、有權、有勢的情況下,不要張揚,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得意忘形。南師一輩子的為人,都是遵循著這個原則,哪怕在他聲名鼎盛的時候,自己都是那么冷靜,那么低姿態。
南師是不是偉人,或有成就的人,我們無從下評語,但不可否認的,他不是一般普通的人。他奮不顧身的挑著文化傳承的重擔,永遠以教化作為人生的目標和生活中的第一任務,這決不是一個普通人所能做的。
但是一般作妻子、母親的人,所希望的是夫妻常相廝守,以家庭為第一,能有安定的生活,及健康上進的兒女。南師原配夫人王翠鳳,是浙江本地人,為南師生育兩子,南師離開大陸后,王翠鳳一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南師父母和膝下兒女,歷盡艱難困苦。初期兩岸情況一度松馳,南師的原配夫人王翠鳳,也曾帶了兩個兒子來臺。與臺灣的妻子相處很好,相安無事,后來由于南師正好經營失敗,生活困難,她們母子只得又回樂清老家去了。
1949年,南師到臺灣后,不久又重新組成了新的家庭。新夫人楊向薇,東北人,為人熱情,心地善良,也是孤身一人隨大流到了臺灣。南師同楊向薇的姻緣,說起來也帶有一點偶然性。南師那時在基隆,有一天,基隆一問小旅館失火,住在旅館的旅客本來都是從大陸逃難來的,現在又成了無家可歸者。南師天性慈悲仗義,他的家就成了接待所,楊向薇也在這批火災難民之中,住到了南師的家里。不久,難民們一個一個先后搬出去了,只有楊向薇還住在南師家;同是天涯淪落人,兩人結為夫妻。生了四個孩子,兩男兩女,生活十分的艱難。這段婚姻維持了二十多年,于一九七三年分道揚鑣了,南先生之博愛襟懷,素以天下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兒女為自己兒女,對親生子女則庭訓甚嚴,其子女南可孟、圣茵、一鵬、國熙均天真活潑,聰慧過人,大學畢業后,即訓練他們自立。如今,他們在海外自我奮斗,均已卓然有成。
陰陽和合,男女琴瑟,在婚姻家庭的一切倫理中,占據第一位的就是包容,而不是忍耐。無論男人或者女人,包容的智慧是最高明的,而忍耐就像企圖阻擋洪水的堤壩,忍耐越高大壩越危險,一旦決堤家毀人亡。所以在人生的字典中對于家人、親人絕對不可以長期用“忍”字生活,所有的奪取生命的疾病都在長期的忍耐中滋生。一時忍、小忍是靈丹妙藥,忍氣吞聲是毒藥。長期忍耐背后隱藏殺機,隱藏復仇,隱藏恨,是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包容不同,包容是氣度,包容是智慧,包容是肚量,包容是大愛,包容是舍得,包容是放下。南師的原配夫人就是具有包容智慧的女人,可能她沒有多少才華,可是她知道愛就是包容,而不是忍耐。所有今天已經離婚或者正在離婚的家庭,其所經歷或發生的一切,都在證實,因為彼此不能忍耐,而一定不存在真正的包容。因為家的撕裂,就是人生的地震,就是生命的海嘯,它遲早會重重的打在我們脆弱的神經上。
一九九。年二月十四日,是農歷的除夕,這一晚,南師的百歲高堂老母,吃完了年夜飯后,忽然撒手西歸了。
這個突然的消息,對南師有多大的沖擊,不得而知,但在臺灣他身邊的人,卻個個震驚。
南師學生衛夢楷參加了喪禮。之后,衛夢楷從香港回到臺北,大家邀請她在十方講堂,向大家報告經過。
她說得很感人,但最使人感動的部分,是對師母(王翠鳳)的贊美和敬佩。她說:“師母是那樣的安詳、守禮、按部就班,看到她的一切,自己真覺得慚愧萬分,我們天天說學佛,連一點師母的坦然無爭的氣度都沒有,真慚愧啊!應該先向師母學做人之道才是啊!”
老太太過世時,南師母王翠鳳女士已是七十六歲高齡了。在這以前的很多年,她一直都是親自照應婆婆,夜里更是同榻而眠,隨時照顧瑣事。這個日夜照料婆婆的媳婦,自己也早就是一個老人了啊!老太太走了,南師就辦了手續,邀南師母到香港來會面。
南師母與南師重逢,南師對她說:
“過去幾十年辛苦你了。日子不好過,讓你受了許多委曲折磨。”
師母卻回答說:
“過去的事說它干什么,只管未來吧!”
這是何等的心胸和度最!一個女人,對于幾十年的苦熬,毫無怨尤,竟然一語帶過,正如冰心所言: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家興旺則事業興旺。中國人的起點和終點都在一個字:家。父親的教誨方式成就了南師一生的學問;母親的望子成龍,慈悲心腸成就了南師一生努力奮斗的源泉;夫人的親善和藹、忍耐和孝悌成就了南師奮斗卻安定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