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從他的文字中獲得了智慧和超然。
哲學與人生關系究竟如何,中外智者一直在思索,歷來眾說紛紜,而當代哲學家周國平對此也頗多感悟,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周國平老師以一貫的深邃與平和,娓娓道來,與我們分享了他關于人生的一些心得。
哲學的“布道者”
記者:記得看過一期電視訪談,主持人替百年后的人們設問“百年前的中國是什么樣子”時,記得您有一段話,大意說是大家都在忙碌,老人們一臉天真、孩子卻滿臉滄桑,您覺得哲學或文學對這種現狀有無作用的可能?
周國平:老人退休了,童心大發,完全可以理解,但主要是孩子滿臉滄桑,這個讓我感受很深,現在的教育完全扼殺了孩子們的天性,吞食孩子們的童年。每個人只能活一次,但我們往往被一些外在的浮華遮蔽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那樣就會有一種內在的充實和喜悅。看著人們日益沉浸于物質生活無法自拔,我有時很想做一個哲學的“布道者”。
記者:您所說的“布道”,是否也意味著對社會的發言?效果如何?
周國平:這樣說吧,我不承認那種生吞活剝的概念拼貼,或牽強附會的意識形態演繹就是學術,我的“布道”不是這樣的。我在報上開專欄,在電視上做講座,有選擇性地參加一些社會講學,都是在參與社會的發展進程,這是一個舞臺,是在對學術、教育、網絡、醫療等弊端有所發言。我還是以寫作為主,盡管有些效果并不會立竿見影,但肯定會起作用。
關于幸福這回事
記者:可以和我們談談您認為的幸福是什么嗎?
周國平:因為價值觀的不同,所以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樣,如果最重要的價值觀得到了滿足,那就是幸福。有人常常抱怨條件不好,運氣不好,幸福離自己很遠,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首先要問自己,自己有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也好,苦難也好,是要用靈魂和心靈去感受的。很多時候,人的靈魂會不在現場,比如旅游,有人覺得很美,會激動,會感動,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種符號,告訴自己我旅游了,我到了這個地方。能隨時隨地用心靈去品嘗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談。
幸福的人生取決于靈魂的豐富,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高于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賢哲的共同特點。當今社會,很多人只是沉湎于物質層面的快樂,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便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日子,靈魂上寧靜,就是幸福,最大的幸福。
記者:哲學中關于幸福的解讀是什么?
周國平:西方哲學關于幸福,有兩派觀點:一派叫做快樂主義,認為幸福就是快樂,只要過得快樂就行。另一派叫完善主義,精神上的完善或者道德上的完善,做精神上豐富的高貴的人,比如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
在中國,我覺得儒家偏向完善主義,強調人生的意義在于道德的完善;道家偏向于快樂主義,強調生命的快樂和精神的自由。這兩派其實有很大的共同點:完善主義不否定快樂,只是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快樂:快樂主義也不僅僅是停留在身體上的快樂,并認為快樂是有層次之分的,精神的快樂是更高的快樂。
我把他們的意見統一起來,幸福就是:快樂而有意義。
信仰的真正問題,是人生的問題
記者:有些人認為當下有些生活場景,緣于人們價值觀的缺失或迷亂,很多人在漸漸失去信仰,您怎么評價?
周國平:信仰的缺失,是一個命題,這么多年,始終有人在討論。信仰的真正問題是人生的問題,是解決人靈魂的問題。現在能做的,是人們要真正注重自己的精神,如何解決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意義問題。有著對生命的感悟、藝術的體驗、哲學的沉思,或者再加上對宗教的信仰的人,是一個內心生活豐富的人,他與一個內心生活貧乏的人,會實實在在地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有真誠的信仰,第一能讓你不浮躁,更看重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在俗世折騰:第二是比較有道德。信仰不一定非是宗教,信仰是自由和真誠的,這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面對和解決。
記者:那什么又是人生的真正問題呢?
周國平:人生滋味萬千,最后一味是無奈。有一副漫畫我很有感觸:海灘上,風把小姑娘的草帽吹跑了,她望著粉紅色小帽隨海浪而愈漂愈遠,仿佛聽到它在呼救,卻終究沒能做什么。我們就像這個小女孩,在長長的一生中,會不斷地重溫這個經驗。人生如果是場游戲,誰也無法去問:“可以重來一遍嗎?可以耍賴或中途退出嗎?”即使不喜歡,我們也得玩下去,缺憾與我們的人生如影隨形,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凋謝都不可挽回。明白這些,我們就會變得坦然,這是人生的真正問題。
其實真正對人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環境,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個人的修行。一個人如果沒有價值觀念,沒有生活目標,很容易在喧擾的、空洞的生活中迷失。內在的東西豐厚了,無論外在的誘惑、壓力多大,你都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但如果你內在的東西很薄弱,壓力來了就會害怕,誘惑來了就會擋不住,就沒有自我了。所以,我們講“自我哲學”不是一個空洞的東西,一個人有沒有“自我”就看這個人的心靈世界是不是足夠強大。
回歸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生活
記者:讀您的文字常有這樣的觀點:珍惜平凡生活。
周國平:人們往往容易被野心支配,搞什么偉大的創作,覺得驚世駭俗才有價值。但是我覺得,人類生活的核心永遠是平凡的。不管社會怎么變化,歷史怎么發展,永恒的就是人類的延續。一個國家即便發生政治變化,只要老百姓能夠繁衍下去,就什么都不怕,人類的生活還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們要關注和珍惜平凡的生活。親情和家庭都很平凡,卻是構成人類生活的基本特性,所有的不平凡最終都要回歸平凡,所有不平凡的價值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法國哲學家蒙田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我完全贊成。起碼這一點做不到的話,是人生的重大失敗,對個人如此,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也是如此。一個國家治理好壞與否,要看老百姓的平凡生活過得好不好。
記者:您還提倡一個觀點:珍惜自己的經歷,記錄自己的生活。
周國平:我的書正式出版時我已經40多歲了,但是我的寫作其實可以追溯到我5歲那年。我5歲開始上小學,也是從那年開始寫日記,我跟著父親去同事家串門,父親的同事每次都會給我一些糕點吃,我回家后覺得不記下來的話,過兩天就忘記糕點的滋味了,就等于白吃了,所以每次都記下來,很多年后再去翻閱,倍覺溫馨和有趣。金錢是沒有個性的,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就是他的了,你留不住他們:但是個人的經歷就是只屬于你的財富了,你把自己的經歷記下來,就是在不斷地豐滿著自己。隔一段日子再去回首和審視,又會有別樣的意味。記錄自己的生活,這個好習慣會讓我們受益匪淺。它能幫我們留住生活的滋味和當時的情感。
記者:記得您曾說過這個時代特別需要回歸單純的生命
周國平:我們的生活不能主次顛倒,我們也許不僅僅為了生命而活,還為了生命之上的堆積物而活,但是生命之上的堆積物畢竟是次要的,對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夠給出的最高贊語就是豐富的單純。這大致上屬于一種極其健康生長的情況,一方面,始終保持兒童般的天性,所以單純;另一方面,天性中蘊涵的各種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所以豐富。與此相反的境界是貧乏的復雜,這是那些平庸的心靈,它們被各種人際關系和利害計算占據著,所以復雜,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內涵,所以有時一種貧乏的復雜。
生命的本真
記者:在您的書中您也提到“從孩子身上學到的要比她從你身上學到的多”,這些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東西具體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國平:實際上很廣泛,在培育小生命的過程中,對我的人生來說也是一種教育,一種凈化。
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社會上奮斗,我們關心的都是社會上的一些問題或者自己的一些實際的問題。有了孩子之后,從某種角度說,人就是從社會回到了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回到了動物式的狀態,小生命是幼獸,父母則是成年獸。生活變得動物化,喂孩子吃,給孩子洗,帶孩子曬太陽,孩子越小,你就越能體會成年獸對幼獸的感情,這些都是純粹的生命本身的東西,千古以來都是這樣的,但又是永恒的,常新的。平時生活太復雜也太抽象,跟孩子在一起的生活很簡單很具體。可以說,當你迎來一個小生命的時候,你自己本身也是回歸了生命的本質,你過了最純粹的生活。
另一方面,隨著孩子的智力發展,孩子會提很多問題,提問的過程也會推動你去思考,你怎樣跟孩子講清楚這個問題?比如我孩子在四歲五歲時提出的關于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時間是什么的問題,對于我這個學哲學的人來說,這些都不陌生,但這些問題如何跟孩子講清楚呢?這就推動我去思考,以求做出一個更好的表述。
記者:您說過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的人生態度。
周國平:是啊,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成長。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譬如說,我基本可以斷定,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一個自己拼命奮斗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無奈。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未遂的愿望,但愿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簡單的生活
與周國平先生的交流中,帶給我們諸多人生的智慧,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現代人是活得愈來愈復雜了,結果得到許多享受,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
奢華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質最,往往還會降低生活質最,使人耽于物質享受,遠離精神生活。只有在那些精神素質極好的人身上,才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這又只因為他們其實并不在乎物質享受,始終把精神生活看得更珍貴。一個人在巨富之后仍樂于過簡樸生活,正證明了靈魂的高貴,能夠從精神生活中獲得更大的快樂。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對于物質需求所占比例越大,他就離神越近。
智者的共同特點是:一方面,因為看清了物質快樂的有限,最少的物質就能使他們滿足:另一方面,因為渴望無限的精神快樂,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們滿足。
周國平先生一向認為,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一個人把許多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么閑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詩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質上簡單的生活,這在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詩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證。
許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必需、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它們。當我們清理自己的居室時,我們會覺得每一樣東西都有用處,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們必須搬到一個小屋去住,只允許保留很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么,我們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間小屋的標準來限定必需的物品,從而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間?
許多事情,我們之所以認為必須做,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它們列入了日程。如果讓我們憑空從其中刪除某一些,我們會難作取舍。可是、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已經來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們即使還能活很久,又何妨用來日不多的標準來限定必做的事情,從而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