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也許不明白為什么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提到“不知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這句俗語,你就會知道這葫蘆肯定與藥有關。
葫蘆,古代稱作“壺”,俗稱葫蘆瓜。古今許多神話故事,幾乎涉及藥就有葫蘆。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鐵拐李,就常背一個裝有“靈丹妙藥”的葫蘆,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五回中說:“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尋訪(老君)不遇,但見丹灶之旁,爐中有火。爐左右安放著五個葫蘆,葫蘆里都是煉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小說中說到這種葫蘆的作用是盛放丹藥。
考證“藥葫蘆”的典故,應當出自《后漢書·方術列傳》,說的是漢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法醫治。有一天,一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這里,在一條巷子里開了一個小小中藥店,門前掛了一個藥葫蘆,里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這位“壺翁”身懷絕技,樂善好施,凡是有人來求醫,老人就從藥葫蘆里摸出一粒藥丸,讓患者用溫開水沖服。就這樣,喝了這位“壺翁”藥的人,一個一個都好了起來。當時有個汝南人費長房、見此老翁在求醫者散去后便跳入壺中,他覺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帶了酒菜前去拜訪,老翁便邀他同入壺中。他睜眼一看,只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費長房從此隨其學醫十余日,壺翁將其“懸壺濟世”之術傾囊相授。從此,費長房能治百病,令人起死回生,造福百姓。
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代代相傳,留下了“懸壺濟世”的美談。雖然這記述多帶有傳奇色彩,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知道藥葫蘆只不過是一只盛藥的“藥壺”?;蛉找环N行醫、賣藥的“招幌”而已。不過,醫家掛藥葫蘆還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蘆之實用價值。仔細推究起來,用葫蘆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為它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干燥。從歷代史籍中得知,古時候的行醫者無論走到什么地方,身上總是背著葫蘆,如唐代藥王孫思邈采藥時就必掛一個藥葫蘆。
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游走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卻保留了下來。不少行醫者懸葫蘆在診室當作行醫的標志,這種做法更被眾多藥店、制藥廠等沿用。人皆稱賣藥的、行醫的為“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開業則以“懸壺之喜”等為賀。
編輯 趙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