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寫在廣東端州郡守府第墻壁上的,又被稱為包公《書郡齋壁》詩,這是包拯為自己立下的座右銘,是他為官、做人的準則。據說這是包拯流傳下來的唯一的詩,可謂吉光片羽,卻成為一生為官做人的光輝寫照。
這首詩今譯為: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剛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則。優質的大樹終成棟梁之材,柔韌的好鋼也不愿枉道而行。倉廩豐實那些鼠雀兔狐之輩可高興了,如果沒什么好處那些貪官污吏就發愁。在這方面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的教訓,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治本之道處事良謀
這首詩告訴我們許多樸素的道理,什么是治本之道?什么是為人處世的良謀?不是太多的詭計,不要耍太多的手腕,也不用太多的計謀,而是直道而行,清心寡欲,老老實實做事,干干凈凈做人。這又讓我聯想到在江西婺源看到一副楹聯,其中一句是:“處世無奇但率真”,做一個真誠的自我、本色的自我、率真的自我。如果真能做到這樣,柔弱的小樹也能長成棟梁之材,不是嗎?您看,精良的鋼材是不能彎曲折斷的,因為它正大堅強,剛直不阿。倉廩充實了,鼠雀之輩就會歡呼雀躍,因為它們有了攫取的食糧:草木凋零,兔狐之流就會悲愁,因為他們沒有了啃嚙的對象。只有鼠雀兔狐才會患得患失,占了便宜沾沾自喜,沒占到則怨氣沖天,君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如今,有人列舉了官場十大高危行業,國土系統赫然排在榜首,因為土地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地太珍貴了,多少官員因此落馬。如果他們讀過這首詩,真正讀懂了其中的真意,并且身體力行,一定可以遠禍、免禍,老老實實做事,干干凈凈做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譜寫一曲浩然正氣!
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
在中國的精神長河中有許多為官從政的箴言警句,是歷史經驗的概括,已經成為執政、從政、廉政文化的一部分,在現實中也極具意義,如朱永基經常引用的“吏不畏吾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據查,這廉正警旬語出明郭允禮《官箴》。據史書記載:明代官俸微薄,各部尚書全年的俸銀不過152兩,法定俸銀不足維持生計,但他們的主要收入不在于此,而在下級官員的饋贈,各省總督饋贈一次可10倍于年俸。一級一級的饋贈,排到七品“芝麻官”便直接搜刮老百姓……一個王朝就是這樣頹敗的。郭允禮身為明朝的知縣,書此《官箴》是有感而發。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官還是民,最頂禮膜拜的一個是關公,一個是包公。敬關公敬的是他的忠義,敬包公敬的是他的公正。關于包公的清德美政、剛正不阿、執法如山我不必在此贅述,包公祠里的一副楹聯做了很好的概括:“賑災黎,求民隱,斷關節,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賢尹;平冤獄,抑豪強,懲污吏,執法嚴峻,天下幾人似我公。”再來看看包拯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賊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孫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為,貪贓枉法,活著,不得再進家門:死了,不能葬身祖墳。在封建社會,不被族人認同,不得衣錦還鄉,不得歸葬祖墳,是最嚴厲的懲罰。可見包公治家之威嚴,訓子之嚴厲。最后再來看看包公祠大門楹聯“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后賢。”繼承我們民族優秀的廉政文化遺產,這是百姓的呼喚,這是歷史的呼喚!
編輯 趙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