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一個遠方朋友到家里來玩,給鐺鐺帶來了一大堆好吃的。我看見鐺鐺在一旁抱著一盒動物造型餅干美滋滋地欣賞著,就提醒他說:“鐺鐺,好吃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喲!”鐺鐺聞聲抱著餅干盒跑過來,把手中的餅干先是送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都沒有接。接著,鐺鐺又把餅干送到了朋友跟前,跟我談興正歡的朋友沒有客氣,接過來說了聲“謝謝鐺鐺”,就吃了起來。沒想到鐺鐺愣了愣神,突然直跺腳,發起脾氣來,盒里的餅干也被他撒了一地,還一個勁地說:“阿姨,阿姨,鐺鐺吃餅干!”朋友一口餅干含在嘴里,吃也不是吐也不是,一臉的尷尬。我看到這情景,輕輕抱著鐺鐺和他講道理,可這時候的鐺鐺什么也聽不進去,哭得更兇了。與朋友的會面就在這樣尷尬的氛圍中草草收場了。
晚上,看到睡夢中依然委屈地不時抽泣的鐺鐺,心疼、自責兼而有之,我不斷地反思:鐺鐺怎么變得這么自私了?
其實仔細回想起來,鐺鐺并不是一開始就這么自私的。剛牙牙學語時,他就會把好吃的東西送到我們面前,但大多時候我們只是假裝咬上一口,然后說句“鐺鐺乖,自己吃”就算了事。久而久之,鐺鐺似乎厭煩了這種讓來讓去的游戲,好吃的自己吃,好玩的自己玩,變得越來越霸道了。
記得有一次,家里買了些糖果,我讓鐺鐺給爺爺奶奶都送一塊,沒想到小家伙卻把已經送到爺爺面前的手又猛地縮了回來,還一臉壞笑地說:“爺爺不要,鐺鐺吃糖!”當時,大家都覺得鐺鐺憨態可鞠。我也只是象征性地批評了一下鐺鐺,并沒有覺察到問題的嚴重性。直到這次“餅干事件”才讓我突然警醒:我們什么時候在寶寶心中種下了自私的種子?
第二天,我跟一個孩子已上初中的同事談起這件事,她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不要讓孩子的愛落空。原來,她的愛人長期在外工作,女兒和她一起生活。女兒從小很乖巧懂事,放學后會搶著干家務,她卻總是說:“不用你幫忙,快做作業去,你多考個一百分比啥都強。”吃蘋果時,女兒總會先給她削一個再給自己削,她卻總是說:“我不愛吃,你自己吃吧,把你的書念好,就是關心你媽了。”女兒開始時有些失望,但久而久之就習慣了,變得越來越不關心媽媽了。有一次,同事因流感發起了高燒,可放學回來的女兒不但不關心媽媽的病情,看到鍋中僅有方便面時反而發起牢騷,丟下媽媽,自己跑到樓下買零食吃了。同事傷心地說,辛辛苦苦養大孩子,總是習慣對孩子付出,而在面對孩子愛的付出時,她總會因為心疼孩子而做出“拒絕”的行為。不曾想,在這“愛”的單行線中,女兒竟然越來越自私,現在想改變都很難了。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這是社會對當前獨生子女最多的評價,可是卻沒有幾個人會反思,孩子不懂分享,不懂愛,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人的責任。“人之初,性本善”,正如當初牙牙學語時把好吃的捧到我們面前的鐺鐺,哪一次不是帶著百分之一百的誠意和愛?但在長輩畸形的“愛”中,他的愛卻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了。
鐺鐺快兩歲了,這正是小孩子心智成長最快的階段。從那以后,我便有意識地培養鐺鐺的愛心和分享精神。比如,外出游玩,看到有捐款箱、功德箱,我會告訴孩子這是做什么用的,引導孩子將零花錢捐到捐款箱中,幫助有困難的人,并對孩子的做法進行表揚;跟家人和到家里做客的朋友們約法三章,不拒絕鐺鐺送來的東西,多給孩子一些鼓勵的話語和親吻;當家人生病或受傷時,讓鐺鐺結合自己的生病經驗來體會、感受他人的痛苦。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壟斷孩子“愛的機會”,更不會剝奪孩子“愛的權利”。因為,愛就像一個口袋,往里裝,產生的是滿足感,而往外掏,產生的就是成就感。當一個孩子感覺到自己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地偉大,才會長成高山,頂天立地。
責任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