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瀉”在祖國醫學中屬慢性泄瀉范疇。一般認為,此屬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同時多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氣短乏力等癥狀,其舌苔淡白、脈沉細。本病多數醫家均主張采用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為治療大法。“五更瀉”患者,三餐要定時定量,細嚼慢咽,不可暴飲暴食和饑飽不均。最好吃低脂、高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低纖維素、容易消化的食品。要少吃煎炸油膩和辛辣刺激性食品、生冷食品、涼性與酸性水果及有導瀉作用的食品。腹脹者宜少吃紅薯、花生、豆類等容易產氣的食品。
白術姜附粥
用料:
白術15克,干姜10克,熟附片10克,補骨脂10克,粳米100克
做法:
將白術、干姜、熟附片和補骨脂加水適量煎湯取其清汁,加粳米煮粥,粥將熟時可加紅糖適量。
用法:
每日1劑,連服10天為1療程。
功效:
此粥溫陽益腎、健脾止瀉,可用于偏腎陽虛的五更瀉患者。
黃芪姜棗粥
用料:
生黃芪30克,干姜10克,白術12克,粳米100克,大棗10枚。
做法:
將生黃芪、干姜和白術濃煎取汁,與粳米和大棗共煮粥(粥熟也可加紅糖適量)。
用法:
粥熟食之,每日1次~2次。
功效:
此粥益氣溫陽、健脾止瀉,適用于偏脾陽虛、年老體弱的五更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