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營養專業的兒科醫生,因此很多人都特別想知道我是怎么喂養女兒的。如果你親眼見到我的家庭飲食或許會大失所望,因為我家的日常飲食和普通家庭的并無多大區別,而不同的營養師之間的飲食習慣反倒有很多差異。這是因為飲食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非常個體化或者說家庭化的,營養師亦會有自己的飲食偏好,但是正規的營養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會將膳食平衡的觀念貫徹在日常的飲食行為當中,縱然這些飲食行為看上去似乎很隨意。因為這種理念是經過長期專業訓練養成的,是已經深深植入的思想,真正實施的時候并不需要刻意地組合和計算。
我女兒是中秋之后出生的,和其他孩子一樣,出生后采用純母乳喂養的方式,兩周后添加魚肝油。可惜女兒滿月后我們發現母乳不足,表現在她的體重增長不足1000克,不得不添加配方奶粉。隨著母乳越來越少,女兒4個月后已經完全喂奶粉了,因為經濟條件限制,我女兒基本都吃國產奶粉(當年似乎還沒有三聚氰胺,只聽說加尿素的——因為氣味太大,還不能添加太多)。為了減低單一品牌的缺陷和風險,同時也節約喂養成本,我會為女兒定期更換不同廠家的奶粉(通常是正在做促銷活動的品種)。當女兒每天的奶量達到500毫升的時候,就不再添加魚肝油了。
我女兒5個月左右開始吃輔食(現在通常推薦寶寶6個月左右開始添加輔食)。和大多數嬰兒一樣,女兒添加的第一種輔食就是米糊。對于中國的寶寶來說,大米還是最安全的,至于首選米糊而不是米粥,是因為黏稠的米糊比稀粥更能鍛煉孩子的吞咽和咀嚼能力。我一直購買現成的水沖的嬰兒米粉,因為即食的嬰兒米粉廉價又方便,真的沒必要干自己磨米粉煮米糊那樣的麻煩事了。相對于其鍛煉嬰兒消化能力的功能,米糊的營養價值沒必要高估,除了強化鐵質外沒有太多的工藝要求。如果是進食配方奶粉的寶寶,甚至沒有額外強化鐵質的必要,所以無需追求太高端的嬰兒米粉品種。
6個月到一歲是寶寶嘗試各種食物的黃金階段,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對食物有足夠的興趣,通常不挑食,我女兒在一歲前基本嘗試過各種常見的食物。營養師的基本思維就是平衡膳食,為了幫助孩子將來能建立科學的膳食結構,我給她安排的食物體驗自然也是參照國人的膳食分類體系,分別是谷薯類、蔬菜水果類、動物性食物(肉、蛋、魚、禽、奶)、大豆制品等。具體操作時我參照以下原則:
1.以配方奶作為她每日營養的基本來源,不強求她進食輔食的數量。如果孩子食欲欠佳,寧可減少或是暫停輔食,也要保證每日600毫升的奶量。正是由于堅持以奶為主食,使我女兒不論身高還是體重都能按理想的速度增長。
2.以食物耐受程度的高低安排某類食物的試食順序,所謂耐受程度主要以是否容易過敏來推斷,比如谷薯類按大米、番薯、面粉、麥片的順序;動物性食物按豬肉、雞肉、淡水魚海產品的順序,蔬菜水果類先試柑橘、蘋果、白菜、胡蘿卜等常見品種,芒果、菠蘿以及菇類盡量推后。
3.盡量選擇本地當季出產的食物,以避免攝入過多的保鮮劑。
4.由于希望孩子成年后偏向以魚類為動物性食物來源,我適當地增加了她嘗試魚肉的頻率(量不多而次數多),而事實上魚類后來成了我女兒的最愛。
遺憾的就是,當年商品化的嬰兒食品稀少且昂貴,許多食物不容易自行制成孩子容易嘗試的糊狀,所以我孩子體驗的食物種類還是較為單調,比如因為葉萊很難加工,我常常買西紅柿(容易做成漿),以致多年以后我的同事還以為西紅柿是最富有營養的嬰兒食物。我建議現今的各位家長可以購買更多的嬰兒食物,給自己的孩子嘗試。
和許多孩子一樣,我女兒一歲后也出現了挑食的現象,對食物的興趣下降,我的主要對策是:
1.讓她堅持每日喝500毫升以上的奶,以保障足夠的蛋白質和鈣質攝入,同時也避免自己因為擔心孩子營養不足而產生心理壓力(家長的心理壓力會導致過度的喂食和孩子的進食壓力)。
2.不強行糾正她的偏食行為。因為有食物替換法,這是營養師的法寶,她不愛喝牛奶就讓她喝羊奶,喝酸奶,吃奶酪;她不愛吃米飯,我們就和孩子一起吃面制品。
3.經常為她更換有趣的餐具,制作鮮艷的食物增加孩子的進食樂趣,比如把胡蘿卜雕刻成蝴蝶、小花之類的。
4.制作方便孩子自己抓取的食物,比如小包子、條狀的番薯、蔬菜色拉等,鼓勵孩子自己進食,體驗成功的樂趣。
兩歲后,女兒進了幼兒園,主要的餐次都放在了幼兒園。由于當年幼兒園還沒有配備正規的營養師,幼兒食譜還不完善,于是我對女兒在家中的進食規劃主要是針對幼兒園飲食的不足:
1.增加奶類的攝入量,早上起來和放學時給女兒準備一杯牛奶或者酸奶。
2.幼兒園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考慮,很少給孩子吃魚,所以我家的晚餐通常都會有魚。
3.每天給她吃一片兒童復合維生素,預防維生素攝入不足,提高免疫力。
如今我女兒已經告別童年,長成青春少女,她也一直以比同學更健康強壯為驕傲。如果一定要我給各位家長一些飲食建議,那就是:首先,讓孩子快樂地進食,吃得開心比吃得好更重要;其次,孩子的膳食要平衡,善用食物替換法以保證攝入的基本食物種類均衡,進食量和運動量也要平衡;最后,養成喝奶和吃魚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