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濟南,有一種叫做成食的小吃。成食是一種把菜和面拌成面糊擱上鹽,放油鍋里攤成韭菜葉厚酥脆焦黃的薄餅。
成食,不是什么美食,也不是用以果腹的干糧。在早年問,成食是給孩子們解饞打牙祭的嚼裹兒。記得小時候,我身體很弱,由于長時間吃雜面窩頭兒就成菜,見不著多少油水,滿臉菜色。母親看著心疼,便去地里挖個蘿卜回來,切成絲。再放上難得一見的白面,擱點鹽、蔥花,拌成面糊。鍋里放少許豬油,待那團白白的豬油化開,微微冒著青煙了,母親便往鍋里倒一勺面糊,然后用鍋鏟輕輕地往四周攤開、抿薄。面糊一遇熱油,香味就出來了。我站旁邊,目不轉睛地望著鍋里的成食,直吞口水。母親看著成食漸漸發黃成型,就用鍋鏟溜邊鏟起,翻個兒,煎另一面。有時候,成食鏟不起,粘鍋上了,這是油放少了,母親便鏟一小塊豬油來,將油化在成食四周,再翻,很輕松地就翻過來了。成食煎到兩面金黃就好了,趁熱嘗一口,外酥里軟,嚼在嘴里,滿是成香。酥的香脆,軟的糯滑,真是吃了還想吃。
在從前,成食是貧窮人家用來補油水的,雖說算不上珍貴,但也舍不得經常吃。現在,煎成食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吃多少都可以,而且用來做成食的材料也比從前多了不少。春天,樹上長的,地里出的,都可以拿來用——槐花、榆錢兒、薺菜、掃帚苗都可以。槐花成食最好吃,等滿樹槐花雪白、氣味清甜了,捋幾把下來,洗凈放鹽,打一個雞蛋,放面拌成糊,再用花生油煎至兩面金黃。槐花成食味道特別,成中帶甜,酥脆軟糯,奇香無比。
冬天用來做成食的菜也不少,蘿卜、白菜、南瓜、芹菜葉都能用來煎成食。我們這里的習慣是買了芹菜,都把葉扔掉。有一次我看著那一片片翠綠的葉子,實在舍不得扔掉,便抓把白面,和成面糊糊,把芹菜葉放進去,煎成成食,一家人當菜吃,極香。
在夏天,吃成食時不妨就著蒜瓣,就是另一番口味。我嫌蒜瓣太辣,就把蒜搗成泥,澆上醋、醬油、香油一調和,然后把成食撕成一小塊一小塊的蘸著蒜泥吃,成食的香加上蒜泥的辣,立馬吊起人的胃口,越吃越上癮。有不喜歡吃蒜的,也可以蘸辣椒油吃。這辣椒油自己就可以做,挖一勺辣椒面,放上點芝麻,爆花椒油少許,趁熱倒辣椒面上就成了。成食蘸辣椒油,口味里多了香辣,極開胃。
有時候我把成食當主食來吃,成食既能當菜,又能當飯,不用為炒什么菜費心,也不用買干糧。成食能一舉兩得,操作方便,還省時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