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青春獻給你 你把鈔票繳上來
劉震云在《我把青春獻給你》的序中曾評價馮小剛,“他距成為一個對電影有貢獻的大導演,僅剩一點七公里”。最近他在修訂版的《我把青春獻給你》的序中修訂了這一說法,認為馮小剛距離大師僅差一層窗戶紙的距離,而且這層窗戶紙眼看就要捅破了。
之前離大導演還差二里地,現在跟大師也就隔了一層窗戶紙。我非常好奇劉震云到底是看了哪部電影(或者說拿了多少稿費)才讓他重新評估馮小剛這個人,并且還修訂了坐標?這一改不光是距離的縮短,連終極靶心都由大導演直奔大師去了!
肯定不是《夜宴》,否則就是捧殺“文藝剛”。也不可能是《手機》,劉震云不至于如此自我標榜。更不可能是《非誠勿擾》,完全是拾人牙慧,十多年了還在吞吐王朔那點口水。
莫非是《集結號》?客觀來說這部電影的視聽確實做得不錯,但到了谷子地為兄弟平反的后半部分,故事就開始兩層皮了,更重要的是馮導憋不住又開始玩雞賊。所謂的平反,從實用主義角度來說是為死去兄弟的遺孀能多分兩擔米,從意識形態上講,則回應了對黨和國家的召喚——若真是孤膽英雄,干嗎非要得到“組織”的認同?說穿了這就是一個迂回的馬屁。這樣一來,在政治上,絲毫沒有閃失,在票房上,會因煽情而大賣。但絕對不會因此而成就一部好電影,在情懷上它與《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相差八千里路云和月。
馮小剛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決口不提“申奧”的事兒——并非不想——《夜宴》充分表露了野百合也想爭取春天的野心,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馮導這一塹吃得夠郁悶,卻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適合拍什么,或者說只能拍什么。所以《夜宴》之后,馮小剛的電影從未在票房上失利過,而且是報復性的一部比一部更賣錢。
一個人心里有什么,在電影里都能看出來。《唐山大地震》以6.6億元的票房締造了新的神話。這是馮小剛目前最賺錢的電影,也是他從影以來最雞賊的電影。沒錯,《唐山》是賣錢了,那是因為他挾持了整個民族最大的傷口。《唐山》是弄哭了很多人,那么慘絕人寰的災難面前,是個人都會稀里嘩啦。借著汶川的傷口還沒痊愈,就趁熱打鐵炮制出這樣一部催淚彈,其動機的功利性一目了然。沒人指望馮小剛那仨瓜倆棗能成就一部恢弘的作品,畢竟他雞賊的本質大家都有目共睹。拍《唐山》他果然還是架空了歷史,在真空中杜撰了一個純個人悲劇,再用《讀者文摘》式的贖罪與原諒抵消了一個具有無窮大政治背景和無窮大意義的歷史事件。
《唐山》失利金馬只能說明人間自有公道在,可馮小剛卻一副不依不饒的嘴臉,守著微博的陣地持續不斷地攻擊。有人說他心眼窄,那可真是冤枉了他——《非誠勿擾2》上映期間,馮小剛要抵御《趙氏孤兒》和《讓子彈飛》兩部大片的壓力,葛大爺分身無力,舒淇一人孤掌難鳴,只剩下馮小剛這一張牌可以打,金馬獎無疑是一個不錯的舞臺。由此看來,馮小剛的心眼并不窄,是太多了,每個心眼都是S加兩豎。他對社會的貢獻除了票房的GDP以外,再無其他。雖然我很討厭某些人逼著寶潔或麥當勞對中國災區捐款,但是馮小剛除外——他是靠著國家的災難和公民的悲憫心狠手辣地賺了一筆棺材本,6.6億元的票房如果他還有一毛錢的良心,他有捐出過一分錢嗎?
馮小剛距離一個大導演尚且不及,遑論大師。我遺憾的是,中國又少了一個說真話的作家。
穿越劇必將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文/蘇陽
穿越劇,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電視劇《神話》作為2010年央視八套的開年大戲,自開播后就創下了新的收視紀錄,遠遠超越了《奠基者》、《紀曉嵐4》、《身份的證明》、《生死線》等眾多一度被看好的劇作而成為開年戲的領跑者。
穿越一詞由來已久,從席娟的小說《交錯時光的愛戀》出來時就曾傾倒眾生,再有金子的小說《夢回大清》系列和李歆的《步步驚心》所帶來的穿越加后宮題材,之后各種穿越小說更加大行其道,目前的電視劇市場也朝著后穿越時代而去。據了解,《夢回大清》與《步步驚心》已經被影視公司買斷版權,即將搬上熒屏,以此形勢,穿越劇很可能成為一個流行趨勢。
穿越劇,無非是將時空、愛情、親情與友情交叉穿越,不僅體現在人物的穿越,連故事情節也是古今相聯的,可說是肆意連接并游走在歷史與現實兩個時空里。為什么穿越題材會被大多數讀者和觀眾所熱衷,并成了各大影視公司爭相拍攝的“香餑餑”?說白了,每個人對歷史都存在好奇,都想去親身感受古人的生活,也許這就是觀眾愛看古裝劇,更愛看穿越劇的原因吧。設想自己身處于那個風云迭起的年代,會有著怎樣的選擇與經歷?試問,假如能夠讓你選擇,你會愿意選擇穿越到哪個朝代?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穿越劇中,明顯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就是現代人在距今幾百或幾千年的歷史中橫空出世,他們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他們熟知歷史,幾度想要改變歷史,往往卻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穿越時空的故事,大多包含了幽默與懸疑的因素,穿越劇也由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然而,穿越劇還是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太膚淺,結構不夠緊湊,對歷史的解讀不夠嚴謹,畢竟將其拍攝成電視劇,穿越劇中的“歷史”娛樂性更多一些,如果真要以歷史的真實去分析,顯然沒有太多價值,而其故事情節上的雷同與藝術表現手法上的相似,也是其遭受批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穿越劇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力避雷同化與盲從跟風。
2011年,由金牌編劇于正創作,與湖南臺聯辦的首部港臺內地聯手推出的大型清朝穿越劇《宮》,劇還未播就已經在網上聚集了超強人氣,并有望成為湖南衛視開年大戲。在近期接受《電視指南》雜志采訪的藝人中,有個別還透露在2011年將接下其他穿越題材的電視劇,看來穿越劇已悄然成風。
偶像“穿腸”
為了趕稿沒去成公司溫暖牌的“團K”活動。有些遺憾。或許是冬天來了,都對溫暖的東西敏感。
歲末的時候,《北京愛情故事》開機了。《士兵突擊》里的人都拉在一起,陳思成、李晨、張譯沒事就在微博上曬合影,溫暖油然而生,
12月10日一大早,天還沒亮。編劇兼導演兼主演的陳思成就趕往《北愛》片場了,這種情況對拍戲的人來說太常見不過了,不過,這次很不一樣,這個時間很多人都在微博上,等著他們其中一人發點什么消息或者照片。段奕宏、張國強、邢佳棟等剩下的士兵兄弟的角色,陳思成都已經預留好了,恍惚覺得“鋼七連”又回來了。從2007年到2010年,這次聚首,已經讓很多突迷備感欣慰。
“兵團線”的粉絲有很多都是突迷,這三部劇的粉絲高度重合。小編一向認為追星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因為所有的偶像都是順應某種需要產生的,很多人愛做夢,就借助他們讓自己成為造夢師。不過是對于《北愛》的開拍,卻有一種幸福的感覺。這個劇從構思開始,就完全因為兄弟情誼,沒有其他任何原因。當陳思成有了十集的內容時,還抱著有一搭沒一搭的心態,而恰好有人看了喜歡就投錢了。剩下十六集內容是陳思成在賓館里完成的。“兄弟情”在我看來是個很昂貴的字眼(盡管時下腐女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隱晦的愛”),似乎是從《士兵突擊》開始,突然這個世界多了一些明媚的色彩,是除了愛情、戀人以外的美好的東西,能夠觸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那是我們年少輕狂的幸福時光,越走到后來越珍惜。”陳思成說。語氣間,似乎《北愛》是拍給他們自己和所有懂他們的人看的。
時間真是個好東西。能讓人看到一切變化:張譯愛戲愛貓、呼吁動物保護有點文藝;李晨馬不停蹄拍大片上封面各種時尚各種獎項;段奕宏一路高歌在大制作的創作班底;王寶強也可以不本色,袒露胸肌遮住臉被人誤認為是郭富城了#8943;#8943;三年說短不短,可是只要一想起他們,你記憶中還是那些士兵的模樣。
如果說《士兵突擊》是純情時代,那么《北愛》就是調情時代。這和電視劇本身沒有關系,而是一切萬物的必然生長規律。那么你會因此遺憾嗎?很多事情就是因為不完美而顯得珍貴,《北愛》再怎樣都回不到《士兵》的時候了,或許等到播出時,你看的時候還會有點痛感,不過這種感覺只會維持很短的時間。因為這個夢你做了很長時間,是時候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