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當年黃霑詞曲、葉倩文演唱的那首《燃燒我心》(《焚心似火》),傳達出20年前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的靈魂。無論是歌曲還是畫面,色彩都像火一樣熱烈,愛情更是。這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張藝謀時年37歲,或許對張藝謀來說,那個角色與這個影片本身并不是他的菜,但是藝術片對他的影響,令他把影片中的感情戲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時也邁出了其商業片的第一步。時光輪回的戀人出現在了現實的社會中,跨越時空的愛戀經過歲月打磨成為永恒,是這部作品的主題。觀時移世易,唯真情不渝,或許是映照了很多人內心最本真的對愛的美好愿望,這樣的母題才會受到創作者關注。電影版故事簡單流暢,而對于電視劇來講,需要延展更多的內容,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這部陳嘉上執導的《古今大戰秦俑情》。
總導演:陳嘉上
執行導演:劉一志
原著:李碧華 編劇:李嘉音
主要演員:杜淳飾蒙天放(二世飾藍天、三世飾羅開平)、安以軒飾韓冬兒(二世飾朱莉莉、三世飾徐小婧)、羅嘉良飾秦始皇(二世白云飛)、方安娜飾妹姜(二世飾阮夢鈴、三世飾丁安妮)
【幕后的精彩】
劇版《古今大戰秦俑情》同樣改編自李碧華的小說《秦俑》。從《青蛇》、《霸王別姬》到《古今大戰秦俑情》,李碧華顛覆陳規,嘗試了當時很多創作者根本沒想過的東西。李碧華的小說在當時盡管比不過金庸、古龍風潮,但別出心裁又極善于寫“情”,歷來關于愛情命題,凡是被賦予輪回、前世今生就顯得更蕩氣回腸、更刻骨。李碧華在這種奇幻色彩的故事上的想象力,直到今天仍不落伍,反而被一再模仿。而陳嘉上拍攝了他20余年電影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電視劇。他曾說自己作為導演可以無愧,因為20年來,并不是“你喜歡什么我拍給你”,而是“我拍了些什么給你”,市場沒有動作片的時候他拍了《飛虎雄心》,沒有喜劇時他拍了《逃學威龍》。至于這部之前已有過的創作,陳嘉上坦言請動他拍攝電視劇的正是李碧華。“4年前,她找到我說想把《秦俑》拍成電視劇,并且談了無數次。但是我沒有拍攝電視劇的經驗,不敢答應她,這一拖就是三四年。”而陳嘉上對于該劇的主旨有著自己的理解:社會是有真愛的,只要你心靈純正。
本就擅長編劇的陳嘉上給了原劇本非常多的修改意見。給本身沉重的故事加入喜劇色彩,延展了其他人物的感情線,卻不濫俗:例如在杜淳飾演的蒙天放和安以軒飾演的韓冬兒之間的感情之外,還有羅嘉良飾演的秦始皇和方安娜飾演的妹姜的感情線,三個時空,每個人物都有合情合理的感情配置和發展,甚至小編認為后者的情感戲,非常豐富和好看。如此安排避免了一個男主角總有幾個甚至所有的女人恨不得都追求他的老套。不夸張地說,無論是電影還是劇版《古今大戰秦俑情》,它的故事講得更真實。對于穿越劇來說,這是最重要的。
與去年央視的開年大戲《神話》相同,劇版和電影版中的主要人物的身份稍有差別,比如蒙天放在秦朝是郎中令,到了民國就成了演員,后化身為活人傭、現代的鑒寶人;冬兒則是民女、愛慕虛榮的小明星以及少女徐小靖。同時保留了經典橋段,比如蒙天放和韓冬兒在三個不同的時空中相遇并相愛,更有電影中二人凄楚訣別的時候,冬兒奔跑向大火,而當年鞏俐的回眸一笑瞬間成為經典。
【冥冥注定的詩意】
故事是從未來的2012年講起,秦俑博物館里一尊秦俑突然自行移動并消失,一時間掀起各方追查。眾人找到的卻是一個三千年前的愛情故事。
故事脈絡很清晰,分為三世。第一世為公元前212年。天上流星隕落,擊毀秦始皇的制俑現場。秦始皇邂逅正在撿隕石的民女冬兒,被冬兒吸引,冬兒卻愛蒙天放。最終以冬兒蹈火自焚、蒙天放變成活人俑守衛皇陵而告終,冬兒死前將一顆長生不老丸放進了蒙天放嘴里。但這一切被記錄在了秦朝竹簡上。
第二世則到了民國亂世。陰差陽錯,為拍一部電影讓這些緣分未了的人們又匯合到了一起,并重聚皇陵。兵馬俑蒙天放大鬧街市,激發了各自探尋歷史真相的欲望,卻不知道無意中尋找到了自己上一世的情緣。第一世和第二世著墨較多,但這兩段感情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一世的大氣磅礴、刻骨銘心,二世的明媚輕快、幽默風趣。
第三世是公元2012年,時至當代,竹簡再次出現在江湖,前輩的命運糾葛引發了后代的恩怨情仇。最終,后輩們破解了活俑的謎團,保衛了始皇陵,并尋找到了愛情。現代的高科技手段讓兵馬俑的考古有了很大突破,活人俑卻再次出現。開啟皇陵的鑰匙,最終卻成為一段穿越了兩千多年愛情圓滿結局的見證。如果說《神話》是典型的穿越題材,那么《古今大戰秦俑情》作為穿越劇則顯得不那么純粹。故事很流暢,主打也并非“穿來穿去”,從古代民國再到現代,人物、古今的轉換,總在冥冥注定中承前啟后。
【沒有惡趣味,人物顯張力】
經典翻拍早就不是新鮮的品種,新作品和老主演的比較也已經是家常便飯。 《古今大戰秦俑情》從籌備到開拍花去工作人員3年的時間,主演也從之前的言承旭、吳尊變成了杜淳、羅嘉良和安以軒。杜淳更直言陳嘉上挑中自己的原因,是導演看之前電影版的張藝謀沒有太多的表情,而他自己木木的表情很適合演“傭”。當初侯勇演《大秦帝國》時,王志飛就曾開玩笑說他演得逼真,是因為長了一張“秦俑臉”。玩笑歸玩笑,對于當初因為角色太過神圣而推掉胡玫《孔子》里的顏回,這一次杜淳則顯得踏實多了,除了蒙天放,對于另外兩個人物,杜淳顯然已經把握住了人物轉換的依托,非常自然。
安以軒這次一人飾三角,除了秦朝的冬兒比較悲情以外,無論是民國那個小明星還是現代女子,性格都十分外向。安以軒認為無論另外兩個角色怎樣,撥開她們的外衣,仍舊是韓冬兒,這也是為什么劇中無論蒙天放變成誰,她總會與他遇見并相知。
“愛無力”——無論是陳嘉上還是演員都遵循的一個主題。陳嘉上曾說,他會用嘻哈的手法詮釋現代人“愛無力”的現象:“秦朝能產生凄美的愛情故事,現代部分我們會注重表現人對愛情的茫然和無力感。我要告訴觀眾,這個社會還是有愛情的,只要你心靈純正。”
演員比較有驚喜的是羅嘉良和方安娜,飾演秦始皇的羅嘉良認為他演的始皇帝就是一個“愛無力”的人。“他想愛但無力去愛,有千萬軍馬都沒用。”而演了這么多年戲,羅嘉良最希望演的就是秦始皇。羅嘉良到底功力深厚,無論是因嫉生恨的始皇,還是以拍片為名實則盜墓的白云飛,彷佛又看到港片中的羅嘉良,豐富、內在。方安娜飾演秦代的舞姬妹姜、民國的大明星阮夢玲,現代她是陰謀家的女兒,都與羅嘉良有著感情糾葛并一直很受傷,不過這類角色有個共同的特點,只要塑造成功了,就會被觀眾記住。
無論是電影版還是劇版,《古今大戰秦俑情》都帶著濃郁的港式風格。這與故事結構和創作方式有關。對于這部沉重題材的劇,陳嘉上帶入很多喜劇的元素,但是他也說:“我很怕嘻哈過頭成惡搞。惡搞,搞不亂歷史,只會把導演搞臭。觀眾是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的,我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