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開看大戰
中國人喜歡圖口彩,比如開門紅運,這個“運”與桃花無關,意在取其生財利路。開年大運,對于名利場而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日歷還來不及舊掉,電視臺們就像劉翔跨欄一樣鉚足了勁兒要跨年。各種劇集與欄目,有如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乃開年之混戰,電視之大觀也。
說混戰是因為太多好看的劇集和欄目都在同一時間扎堆兒,百尺竿頭的綜藝節目在忙著改頭換面,投資千萬的開年大戲在后面虎視眈眈,跨年晚會還要橫插一腳,不容忽略。前有埋伏,后有追兵,要想在開年的熒屏大戰之中殺出一條血路,沒有破釜沉舟的意志和獨樹一幟的本領,是很難留下活口的。同時,這也導致了許多原本制作精良、穩扎穩打的劇集由于缺乏噱頭,沒有吆喝而淪為鐵蹄之下的炮灰。
說大觀是因為百家爭鳴之地必是百花齊放的地方。開年大戰無論鹿死誰手,坐收漁翁之利的永遠是觀眾。每個頻道,每部劇集都有主打的收視人群,觀眾完全可以按圖索驥,對號入座。不過選擇多了也是件糾結的事情。即使一個家庭的遙控器可以由民主票決,但在同一時間之內,你也不能眼觀六“臺”、耳聽八“劇”。縱使后宮佳麗三千,能陪你春宵一刻的也只能是眾里尋他的那個唯一。
既然開年大戰如此兇險,各大電視臺為何還要上桿子去蹚這攤渾水呢?
我們先從競爭最激烈的開年大戲說起。
所謂的開年大戲,其實只是一種營銷的概念。它通常是指電視臺在新年重金打造的第一部電視劇。作為開門見山的第一部劇集,往往在投資規模、制作水準以及明星陣容等方面都不容小覷。唯有如此,才能匹配“大戲”二字。小打小鬧的過江之鯽是絕對躍不過新年的龍門的。那么,電視臺為何如此器重這個排頭兵呢?
俗話說,商人無利不起早。歲末年初,正是各大電視臺舉行一年一度的大型招商會的時機,而電視劇從來都是熒屏大戰的核武器。“開年大戲”這一概念,無疑能吸引電視廣告商更多的關注。炒熱“開年大戲”,既帶動電視臺全年的招商計劃,又能掘得來年的“第一桶金”,如此雙贏局面,難怪吸引越來越多的衛視加入這場惡戰。
緣起《水滸傳》
最先提出開年大戲這一說法的是中央電視臺。1998年,央視重金打造的《水滸傳》登陸一黃,彼時正值新年,為了宣傳造勢便提出了“開年大戲”這一說法,不知是營銷見效,還是該劇確實迎合了當時觀眾的口味,總之《水滸傳》交出了一份傲人的成績:平均收視率達到36%,最高達46%,在山東電視臺播出時更是創下驚人的58%的收視率。
從此以后,央視的“開年大戲”就像央視的春晚的命運一樣一發不可收拾。這期間誕生了不少經典作品,當然也有濫竽充數的失敗之作;也像春晚一樣,在一片毀譽參半的聲音中,繼往開來。
央視作為一個國家頻道有著太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它就像一個有足夠資本可以自負的將軍,從未有過什么憂患意識,也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自己的武林盟主的地位會遭遇華山論劍的挑戰。然而歷史的洗牌從來都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地方瓜分中央
隨著衛星電視的普及與發展,越來越多的省級衛視通過上星、落戶、入網、入戶的方式潛入尋常百姓家,尤其是進入二字打頭的年份之后,手邊的遙控器幾乎每年都在接納新生頻道報道——中央電視臺不再成為觀眾的首選!也許央視也敏感地意識到了,于是乎,短時間內自我繁衍出了12個頻道,這還不包括數字電視和收費電視。各種地方衛視也不甘寂寞,打開電視辨臺標,對觀眾而言就像是一場中國地理的小測驗。
今天,人們可以選擇的頻道數量直逼家中最年長老人的年齡,即使走馬觀花地“掃射”一遍,也成了件耗時耗力的事情,而如何能從一片五光十色的節目中扒出一部想看的劇集,也成了一件碰運氣的事情——就像蘇格拉底那個著名的關于婚姻的比喻:你最后結婚的人,可能不是最愛的人,有可能是在走了一圈之后想休息時,所邂逅的那個人。
2004 年,國家廣電總局降低電視劇制作業準入門檻,電視劇生產制作、經營流通領域向社會開放。從此以后,電視臺開始將播出節目的目標全面轉向了電視劇,伴隨著各大電視臺頻繁改版以及劇場化的瘋狂進程,電視劇的播出數量也在迅猛增加,這直接導致了競爭的白熱化。而獨播劇與自制劇的出現,則宣告了市場細分的時代已經來臨。
隨著央視把開年大戲這一概念傳播得深入人心,眾多衛視在看到市場預熱成功之后,也把目光瞄準了這塊社會寓意和商業價值極高的“藍海”種子地,紛紛推出自己的開年大戲。2008年央視的開年大戲《闖關東》,廣告招商高達3.5個億,幾近神話。更多的衛視在看到了商機之后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場豪門恩怨每年都在吸納更多的種子選手前來斗法。那么,要想在這場惡戰中險勝,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