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梁,英國電視史和節目形態研究專家,資深媒體人,出版有《做最牛的主持人:英國電視名主持和他們的節目》和《做最牛的主持人2:解碼英國經典電視節目》等多部英國電視研究專著。
干電視和其他行業一樣,需要眼光。在中國是這樣,在外國也不例外。
就拿前一段時間火爆的《中國達人秀》來說吧,它是在原版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我翻譯為《英國有天才》)已經播出第四季的時候才被引進到中國的。而在2010年6月以前,這個節目是筆者在各地介紹英國電視節目形態的講座中一定會詳細介紹的案例之一,當然也向中國同行們強力推薦。
遺憾的是,很多人放過了這個好機會。
然而,不光是中國電視人走眼,就連英國電視人一開始也對這個節目也有點不以為然,以至于讓這個后來紅遍世界的節目形態經歷了一個“出口轉內銷”的過程。
2005年,著名藝術策劃人、素有“毒舌”之稱的西蒙·考埃爾向英國的電視臺提出節目設想,因為此前他的幾個策劃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一家電視臺很快同意了這個想法,決定由英國喜劇演員、著名娛樂節目主持人保羅·歐格雷迪擔任主持,并開始錄制樣片,名稱按照此前的慣例,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為《保羅·歐格雷迪的天才秀》。但是,后來因為保羅和電視臺發生了一些糾紛,最終宣布不再為這家電視臺工作,節目只彩排了一次就被迫擱淺了。
此后這家媒體便沒有太過于在意。
遭受挫折的西蒙并沒有就此放棄,他轉手就把這個點子賣給美國的NBC,2006年6月21日,首集《美國有天才》(Americaapos;s Got Talent)播出。唱歌、跳舞、魔術、雜技、喜劇等各種形式,任何人、任何具有表演性和觀賞性的節目,可以拿出來“露一手”,讓人眼前一亮的,能稱為“秀”的東西都可以參加,最高獎金為100萬美元,這朵“大不列顛的花”首先在大西洋的彼岸綻放了。
《美國有天才》成功推出一年后,2007年6月9日,聞到對岸“花香”的英國獨立電視臺馬上推出了英國版,他們像美國人一樣取了一個很霸氣的名字《英國有天才》,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幸運的是,英美兩國文化背景趨同,這樣的照搬并沒讓不列顛觀眾看著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反而因為同樣的節目形態之前在美利堅的“預熱”,吊起了不列顛人參賽的熱情。
英國版啟用的是黃金主持人組合安特和德克,獎勵則分為物質和榮譽兩部分,實實在在的獎金為10萬英鎊,同時還能得到在“皇家綜藝晚會”上為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內的皇室成員表演的機會,這對很多英國人來說是很高的榮譽。
隨著英美兩國同一類型節目的熱播,西蒙的“天才秀”版權被20多個國家引進,而這種“有才模式”也成為了繼以《美國偶像》為代表的“偶像模式”之后的一個新節目形態,“有才模式”的特許經營也是增長最快的國際電視特許經營。
與很多中國電視臺拍著腦袋想節目不一樣的是,西蒙的創意并不是空穴來風。這個節目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949年BBC原創的一個廣播娛樂節目《機會來敲門》,觀眾在家中收聽節目,然后通過寫明信片的方式投票決定誰是一周的獲勝者。1956年,新成立的一家電視臺把這個廣播節目移植成了電視節目,在6月至9月間播出,英國廣播公司在1987年至1990年間恢復了這種節目形態。
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無論是BBC還是其他電視機構;也無論是什么年代,這類節目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為有天賦的業余愛好者或者不知名的表演者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然后讓觀眾投票決定他們的成績。
西蒙的高明之處在于擅長“組接”各種節目元素,為其所用,他設計的《英國有天才》的評判形式就借鑒了美國的一個電視節目《鑼秀》。這個節目1976年至1989年在“全國廣播公司”的白天播出,也是業余表演者之間的比賽,有三位名人擔任評委,他們經常對參賽者提出尖銳而苛刻的批評,成為節目的一大看點。
節目之所以叫《鑼秀》是因為任何一位評委如果覺得表演實在是太糟糕了,他(或者她)就可以敲響一面大鑼,從而使表演者停下來,很像以前的體育比賽。最初評委鳴鑼的最短時間是20秒鐘,后來擴展到30秒,最后是45秒,以便給表演者一個基本的展示空間。
從上世紀40年代普通的廣播節目,到今天滿世界開“連鎖店”,《英國有天才》在繼承傳統節目的基礎上,融合了其他的節目元素,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節目形態。
西蒙的實踐讓我們看到同樣的創意,由于時代不同,技術手段的提高,觀眾審美情趣改變,表現形式多樣化,往往能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他的《英國有天才》先是“出口”,然后“轉內銷”,最后“批發”全世界,潛心研究出一個好節目是可以“吃”很長時間的。
這總比帶著浮躁的心態,目光短淺,猴急地一個接一個、快餐式地消費掉人家積累下來的好的節目形態和模式強,要知道,有時候“新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