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潛伏》一樣,《借槍》也是改編自龍一的作品,同樣由姜偉執導,只是這一次的男主角由孫紅雷變成了《蝸居》中因飾演“宋思明”而深入人心的張嘉譯。
《借槍》依然是以天津抗日為背景,主人公熊闊海要刺殺日本劊子手加藤敬二,可是他所有的行動計劃被國民黨傾向的報紙提前曝光了,一場暗殺的性質演變為兩人進退維谷的一場表演。熊闊海硬著頭皮四處觀察、精心設計躲在哪里暗殺,而由于多國情報系統的交叉,最后所有的細節都被日本人知道得一清二楚,哪一棟房子,哪一桿槍,甚至到最后,那房子里所有的鄰居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愛起哄的特務,但是,這場戲在各種奇妙因素的作用下,偏偏就按時上演了。加藤敬二決定如期出現在指定場所,以表示他不懼怕共產黨。熊闊海也無路可退,只能架起機關槍,出現在萬人矚目的行刺點。而因為這支借來的槍,中間便發生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讓人在緊張刺激之余忍俊不禁。結果,熊闊海在一種鬧劇般的氛圍中完成了刺殺,很荒誕,也很嘲諷。
史上最窮的間諜
與以往諜戰劇不同,《借槍》中的熊闊海不是那種西裝筆挺、能夠隨意出入國民黨高官官邸的地下黨高層人士,作為大多數中低層地下黨中的一員,他顯得頗為窩囊,買情報、孩子上學、吃飯穿衣都沒錢,就連到接頭茶館喝點飲品也沒錢,一個“錢”字,給英勇無畏的諜報人員制造了巨大困難,形成任務障礙。他不僅典當掉所有值錢的東西開展地下工作,甚至要為一家三口吃飯發愁,更有為一元錢與戰友在關鍵時刻討價還價的事情發生,儼然是一個整日為錢發愁的“窮鬼”。
可以說,熊闊海是一個被推到絕境的小人物,所有的形勢都對他不利,境遇要比《潛伏》中的余則成更為艱難。熊闊海這個被踢出山門的相聲演員,卻不過是為著油鹽醬醋忙活的小市民,在油滑的表象下,他需要應對的難題遍布生活和工作的每個細節,金錢、任務、人情、世故等等,都交織在一起。由于他是半公開身份的地下黨,組織上交給他的暗殺日本軍官的任務,本來就是個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又只能進不能退,明知道沒多大希望,還要一拼到底,顯得更加悲壯。
借的,不只是槍
熊闊海要借的不只是槍,還要借錢、借運,更要借命。所謂天下第四條好漢,熊闊海要想成為英雄,步步都不能錯。然而,這個英雄卻是怕死的,看起來有點滑稽,似乎讓人對抗戰中千篇一律的光輝形象打了折扣,而實際上這該是最真實的一種表露:他有著痛苦的心理障礙;有著世俗的牽掛和擔憂;有著突破自己的潛在意愿和渴望;更有著無法回環的壓迫和多方勢力的推動,不能回頭,也無法罷手。而劇中最令人感慨的是熊闊海的孤立無援,他不敢與妻子說自己的身份,眼看著同為革命者的親弟弟赴死,無法與好兄弟安德森坦白,也不能明確向愛慕他的裴艷玲說出真相,即便與國民黨楊小菊合作也是虛與委蛇和嬉皮笑臉,同時還要處理黨內同志的路線分歧。
看似荒誕,實則藝術
整部劇中充斥著平凡人的生活細節和黑色幽默,讓幾十年來被神化的間諜回歸到了真實、近乎可笑的境地,使得劇情更有張力。相較于小說來說,劇本中絕大多數情節,是編劇的再創作,連原作者龍一也對編劇林黎勝大為稱贊,“難得的是,林黎勝這樣一個來自南方的才子,居然讓這部電視劇中充滿了‘天津味’,并讓小說里的荒誕性和詼諧感在電視劇里得到了加強和發揮”。
在劇本中,林黎勝對小說中熊闊海、裴小姐、熊太太和安德森的身份進行了改造,使這個故事有了極大的情節和喜劇發展空間,故事結構在層次上更復雜、感情更強烈、人物內心的沖突更激烈。整個故事跌宕起伏,節奏緊密有趣,每一個懸念都經過精心的安排,緊張、驚險、刺激,環環相扣、步步驚心。故事發展一步一個套,這個套剛以哭笑不得的方式解開,下一個套就又出現了。不得不佩服原作和編劇的精心設計,每到節骨眼上,總會冒出新情況,層層堆疊。在《借槍》這個故事中,有人看熱鬧,有人看門道。其實這個故事暗含深意:在最艱難的人生處境下,悲觀的生存關照與樂觀的生活態度在此合二為一。
不求超載姜偉只求更好
一部《潛伏》幾乎把一個電視劇所能獲得的大大小小的獎項全都囊括了,有不少評論指出諸多諜戰戲都在跟《潛伏》的風,諜戰戲仍風起云涌地占據著從中央到地方的電視熒屏,似乎帶來的是一個“后潛伏時代”。然而,導演姜偉卻認為諜戰的熱并不完全是跟風《潛伏》的結果,“《潛伏》是開始讓大家關注諜戰的題材。其實在之前,從《暗算》之后,諜戰已經挺火的,只不過可能在落潮的時候,《潛伏》提起來一把。但是從《潛伏》之后還會有很多人繼續拍這個題材,因為大家相信這個題材是有含金量的”。
繼《潛伏》之后,姜偉仍然在做諜戰題材,他坦言,小說《借槍》雖然比《潛伏》更有故事性,情節起伏更豐富,但是帶有很強的荒誕色彩,很難改編,“我寫不動了,電視劇寫起來時間太長”,于是,請來了曾創作過《天下無賊》、《浮華背后》等影視劇的編劇林黎勝親自操刀。
姜偉認為《借槍》雖然按照現行題材歸類只能歸于諜戰,但其實它并不完全屬于諜戰劇。“其實它和《潛伏》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進退維谷的尷尬狀態,這個作品呢,龍一他聰明就在這兒,他塑造的人生活在夾縫中,夾縫其實是兩道壁壘,他比較聰明在于他能樹立起這兩道壁壘,把人夾在中間。”而作為導演,在故事結構上,姜偉非常清楚觀眾想從中得到怎樣的信息和感受。
演員的特質
Q:為什么這次男主角沒有找孫紅雷合作呢?
A:這很正常的,很多導演拍戲連著用一個演員是正常的,他換了人也是正常的,而且這也是一個雙向的選擇。
Q:張嘉譯更適合演熊闊海這個角色?
A:他有他的特點,其實熊闊海這個人由誰來演,規定性不是特強,不是說這個人物只適合某一個人,但是誰來演他又會把這個人的特點給帶進來。
Q:你能對幾位主演做下點評嗎?
A:我想先評價一下里面一個演員叫李乃文,我對他的表現是感到非常意外的,因為他這個人物是挺不好把握的,但乃文把握起來還是比較舉重若輕的,比較看好他。還有一個演員叫張子建,他的表演也很不錯。當然,海瓊和嘉譯更不用說了,發揮得都是淋漓盡致的。
Q:你挑選演員都會有哪些標準呢?
A:這個標準也不固定,不是說用一把尺子去量。先想著劇本里的角色,然后再跟演員聊一聊,反正演員的形象氣質基本上心里也都知道,再聊聊,看看這兩者間是距離很近,還是差異很大。距離很近有距離很近的優勢,差異很大有差異很大的道理,不是說誰像誰就用誰。有時可能用一個跟自己最初想法不一樣的人,反而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借槍》并非諜戰
Q:這部劇在原作的基礎上有很大的改動?
A:有一定的改動,但浮動也挺大,因為小說改編成劇本,常規上也需要很大的改動。我喜歡大肆刪減。因為小說改編,它如果不是凝固的話,那么你只要抓住靈魂就行了。
Q:為什么《借槍》你不自己親自操刀呢?
A:一個創作者在題材比較類似的情況下,太難做到了。編劇找的是我特別好的朋友,也是一個很有名的編劇,寫過《天下無賊》,我們倆一塊寫過《浮華背后》,叫林黎勝。
Q:你覺得這個劇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A:最大亮點就是它不歸類,它不屬于某種類型,它什么類都不是,它應該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諜戰劇,很詭怪的一種類型吧,往里套類型不太好套。
Q:那你會不會比較在意觀眾的對比?如果說《借槍》這部戲沒能超過《潛伏》的成績你會怎么想?
A:我會很坦然。它超過《潛伏》我很高興,它超不過《潛伏》我會很坦然,這是一個正常的創作規律。沒有說兩部戲拍得一樣好的,要么不如那個,要么比那個好,反正它總會有這種差異的,倆孩子雙胞胎還不一般高呢。
Q:龍一曾多次表示電視劇的成功主要是姜導的功勞,作為小說作者的他最多只有1%的功勞。
A:這是他一種謙遜的說法。我和他合作得非常愉快,作為電視劇導演跟一個作者的合作,能合作成這樣我覺得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默契,挺好的。
認真拍,睡好覺
Q:要把一部電視劇拍得好看,你認為關鍵在于什么?
A:認真吧。沒別的,別的也是認真,對于人物,對于劇本,拍攝其他諸多方面追根究底還是認真。要求高一些就行了。
Q:那作為導演來說,你選擇劇本和角色會不會有一些標準和規范的東西?
A:會的,我挑選角色還不是那么苛刻,但挑選劇本還是比較苛刻的。(都有什么條件呢?)讀起來比較舒服,覺得自己有興趣,而且自己能夠掌握,能夠把握的,這就算是一個條件吧。有些劇本寫得特別好,但這種題材和那種樣式,自己把握不來,自己不太喜歡去講那種故事,所以可能也就會放棄。
Q:作為導演來講,你是怎么看待目前的電視劇市場的?
A:我看現在電視劇市場挺良性的。好的片子播得好,賣得也好,然后制片方就更有信心地拿出錢來再拍更好的,它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不像很多年前有那種爛片子賣高價,好片子賣低價的情況,現在幾乎沒有這種現象了。
Q:在兼顧工作之余你還有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A:2009年休息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健身是我需要去做的,但一直沒有做到,比較多的是睡懶覺,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事,是調整也是休息。
Q:你覺得在你的人生中影響你最大的是什么人或事?
A:不同階段不一樣,而且有的時候影響是微妙的,作用持續也會大一些,這個很難說。要說在創作這塊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我特好的朋友,張建棟導演,以前我們有過合作,也算是我入行的師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