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相當漂亮的顏色,即使在常溫下,它也散發著銀白色的光芒。如果含汞體溫計被打破,這種被稱作“水銀”的液態金屬,就會像小水滴一樣散落在地上。
這些泄漏的汞滴會在地面上迅速蒸發,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消失了。相反,它們只是更加隱蔽地鉆進了衣柜、地板和地毯等地方。
一支標準的水銀體溫計含1克汞。這些數量的汞全部蒸發后,可以使一間15平方米大、3米高的房間內的汞濃度達到22.2毫克/立方米。而普通人在汞濃度為1~3毫克/立方米的房間里,只需兩個小時就可能導致頭痛、發燒、腹部絞痛、呼吸困難等癥狀。不僅如此,中毒者的呼吸道和肺組織很可能會受到損傷,甚至因呼吸衰竭而亡。
1克汞的旅程
“每次有人問體溫計打碎了怎么辦,我仍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歷史學博士毛達說。他曾經是北京地球村的志愿者,這個非官方組織6年來致力于宣傳汞污染的危害。
事實上,不少醫護人員對此也是一無所知。北京一家醫院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醫護人員不知道如何處理體溫計和血壓計的汞泄漏。有些護士認為“汞滴很好玩”,曾經用手觸摸過;還有人認為“不用處理”。
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很難在普通家庭中實現”。撒硫磺,使其形成形態穩定的硫化汞;或是用注射器將汞滴吸起,再用水封存。在最近召開的“環境健康與醫療汞管理研討會”上,醫院代表給出了一種更實在的方法,“掃起來倒進下水道,開窗通風”。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研究員馮新斌從事“汞研究”已逾10年。最近,他不小心在臥室內打破了兩支水銀溫度計。這位專業人士在開窗通風前,先是興致勃勃地將測量汞濃度的儀器搬進臥室,發現“比室外大氣中的汞濃度高出了1000倍”。
盡管他迅速撒硫磺并開窗通風,但直到一個月后室內汞濃度才慢慢恢復正常。可是這些辦法并不會使那些泄漏的汞消失,它們只是進入了一個更加復雜的循環系統。
體溫計里的1克汞可能開始一段這樣的旅程:變成汞蒸汽進入大氣,由于存在期為一年左右,它完全有機會漂洋過海,做一個半球旅行。亞歐大陸上的1克汞可能會隨大氣流向北美地區,并在一些“敏感的湖泊”沉降。
湖泊內一些吸收無機汞的細菌在代謝過程中將其轉變為甲基汞,這是一種“毒性更強”的化合物。甲基汞被浮游生物食用后正式進入食物鏈:它先后進入更高級的魚、以魚為食的海獺等高級動物。在這個生物富集過程中,甲基汞被不斷“放大”。
這時再去回想初中時,物理老師教我們在使用體溫計時“先甩一下”,顯得有些諷刺。在一家國際醫護系統聯盟提供的報告上,這個動作大大提高了“破損的危險系數”。
一個無人可答的汞垃圾去處
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針對汞污染的有效修復方法。為了實地研究汞,馮新斌將自己的家和實驗室都遷到了貴州省。在這個以銅仁汞礦著稱的省份,有傳聞當地人害怕中毒到了不喝當地的水、不吃當地的菜的程度。也正是在這個并不怎么吃魚的地方,馮新斌發現,由于水稻果實“特別喜歡富集甲基汞”,致使當地人體內汞含量超標。
比起小礦區里“土法煉汞”使工人長期在汞蒸氣下暴露,食物內的甲基汞更為可怕,“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的損害是不可逆的”。
和魚類相比,水稻中甲基汞含量要低5~10倍,“盡管現在還沒有看出甲基汞水稻的危害,但心血管健康和兒童智商到底有沒有受到影響,這些都是隱性的”。
環境中的汞仍在一刻不停地流動著。聽說野生食肉魚里含甲基汞后,田向陽吃飯的時候“不敢吃魚了”。根據《健康加拿大》的消費指南,鯊魚、旗魚、金槍魚僅應“偶爾食用”,孕婦、育齡期婦女和兒童“不應超過每月一餐”。另外一本雜志甚至告訴讀者,海產干貨的毒性“高于新鮮魚類30倍”。
這些毒素,有可能就源于一支在幾千公里外被打碎了的水銀體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