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推崇“吃苦教育”,反映了一種教育的無奈和無力。生活本來就有苦有甜,每個人都應該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一點,并從中獲得教益和鍛煉。那么,為什么有些家長們還要送孩子專門去接受“吃苦教育”呢?這涉及獨生子女時代的種種教育誤區,值得全社會認真思考。
◎“任務式”吃苦不可取◎
“吃苦教育”出發點固然好,但為此開辦“吃苦學校”,讓學生集中吃苦,這種方式不值得提倡。
由于嬌生慣養,現在大多數青少年確實害怕吃苦,意志薄弱,這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老師和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教育和引導,讓孩子從點滴小事中認識到:在生活中吃點苦很正常,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有具備不怕苦的精神,一個人將來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就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鍛煉。
而開辦“吃苦學校”、開設吃苦課程,實際上就是把“吃苦”從日常生活中剝離出來,成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這樣,就會讓學生有“任務”觀念,學完拉倒,不會將其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由于訓練嚴苛,有些學生甚至會對此產生厭惡情緒,一旦跨出校門,可能會更害怕吃苦了。
河南省商水三中 蘇曉暉
◎“吃苦”讓我懂事了◎
去年暑假,在媽媽的支持下,我報名參加了“國防夏令營”。軍事化管理,對我們這些生長在蜜罐里的城市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一周的強化訓練,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這讓我懂得了許多,也懂得了媽媽為什么讓我參加這個夏令營。盡管回來后大病一場,但當我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參加教師節匯報演出并贏得陣陣掌聲時,我心里的自豪無以言表。
我體弱多病,時不時感冒發燒,常常影響學業,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鍛煉。通過這次夏令營,我明白了要想身體壯,就要不怕吃苦,勤鍛煉。以前,在家里活干得很少,有時自己能做的事也讓媽媽代勞。而在夏令營里,什么事都要自己做,這讓我學會了自立,也懂得了媽媽的艱辛。以前吃飯挑三揀四,也不知道節約,而“吃苦教育”讓我明白了糧食的可貴和勤儉節約的道理。
在夏令營里,教官還給我們講了一些外國青少年的故事,他們的自立能力和自強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我相信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只要肯吃苦,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實驗小學 鄭菲菲
◎這份愛,堪思量◎
現在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好得多,但我們的身體素質卻在走下坡路。學習任務重固然是一個原因,但家長不恰當的“愛”也不容忽視。
父輩生活的那個年代,生活條件比較差,別說現在的大魚大肉見不到,有時連吃飽都很困難。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半點委屈。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家長必過問,一手操辦孩子的一切。長期發展下去,許多學生都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生活能力非常差,體質也不好。這種結果,讓一些家長著急起來,于是又把孩子送去接受所謂的“吃苦教育”,希望孩子能迅速改變模樣。可是,教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因此,我認為家長應該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愛和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學 潘正建
旁觀者言
孩子的心里其實已經夠“苦”
對于“吃苦學校”這一新事物,我不敢茍同。
現在的孩子,身上確實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嬌生慣養、獨立性差等。但是,這些毛病無一不與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關系。因此,與其送孩子去接受“吃苦教育”,還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
此外,雖然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讓人感覺他們生活得十分幸福,但實際上他們卻壓力很大,心里有很多苦楚。目前,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老師、家長所關心的只有學習成績而已。孩子平時沒有休閑娛樂的時間,到了節假日,又有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在等待著他們。沒有玩耍、沒有自由,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的成長過程能說是幸福的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僅不應該讓孩子去接受什么“吃苦教育”,反而應該想方設法消除他們的苦惱,讓他們快樂成長。
安徽省馬鞍山市天成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許繼華
老師點評
◎讓生活真實地展現在孩子面前◎
我是農村中學的教師。我有個親戚,經常向我詢問她家孩子在校的表現:有沒有調皮,有沒有好好上學,學習成績怎么樣。可是,這個孩子卻實在不如父母所愿,不是打架就是曠課,學習成績一塌糊涂,最后弄得幾乎上不下去了。親戚很揪心。
暑假里,我到他家去,看到他一個人在家玩游戲。我問他爸爸媽媽呢,他說下地干活了,我問他怎么不去,他說不會干。我又問是什么活以至于他不會干,他頭也不抬地回答:“拔草。”并繼續玩他的游戲。接著,他又補了一句:“天這么熱,我媽不會叫我去干活的。”
親戚中午回來,一到家就問孩子作業做完了沒有,孩子說做完了,并嚷著餓了,叫媽媽快做飯。她就去做飯了。我問他:“你也不幫你媽燒火?”聽我這么說,孩子并沒有離開游戲機,只是大聲說:“媽你可要我燒火?”“玩吧,我自己做。”孩子沖我笑笑,又歡天喜地地玩游戲了。
這件事讓我很有感觸。現在一些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能吃苦,生活能力差。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家長自己。對于許多父母來說,生活很辛苦,但他們卻寧愿將這一真相在孩子面前完全遮蔽起來,費盡千辛萬苦,也要讓孩子過上養尊處優的生活。這樣,孩子又怎么會明白生活的艱辛,怎么能有自立能力?我認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盡早接觸實際生活,讓他們做做家務、干些農活,明白生活的艱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否則,在溫室里長大,孩子將來怎么面對生活的挑戰呢?
安徽省固鎮縣何集中學 張朝剛
◎這種教育必須得到孩子的認同◎
我有一個堂弟,去年上初一。由于在學校打架鬧事,被學校勸退,休學半年。在這半年的時間里,他被父母安排到了自家經營的農家休閑園,做起半個服務生。掃地、擦桌子、洗碗、撿菜等,每樣都得做,晚上則在父母的督促下補以前落下的功課,每天都過得苦兮兮的。然而,沒想到今年開學后重新讀初一,他依舊不用功,每天放學后要么躺在床上聽音樂,要么電視看起來沒完。那么,此前的鍛煉對于堂弟究竟有什么意義呢?我想,如果他自己意識不到“吃苦教育”的意義并自覺自愿地去踐行,那么讓他鍛煉再長的時間也于事無補。
因此,我懷疑那些所謂的“吃苦學校”是否真能改掉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的毛病,磨練出鋼鐵般的意志?那些送子女接受“吃苦教育”的父母,可能都堅信那句老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想當年他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雖然這一初衷是好的,但不能拔苗助長。通過單純吃苦的方式來磨練意志,除非孩子能從心里認同其意義,否則非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
磨練孩子的意志不一定非得通過吃苦,而且在這個安居樂業的年代,也沒那么多真正的苦讓孩子們去吃。要改掉孩子嬌生慣養的壞毛病,培養他們的獨立性,父母們首先應該審視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很多孩子其實都是由父母一手慣出來的;其次,可以通過生活體驗、參加公益活動等方式逐步幫助、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再次,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讓孩子明白自強、自立才是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
云南省永勝縣仁里交警中隊 王斌
◎警惕矯枉過正◎
我是一個在莊稼地里長大的農村學生,我不否認多吃點苦、多干點活對一個人的成長很有好處,甚至還為自己能擁有這樣的童年感到慶幸。但對于社會上出現的“吃苦教育”,本人卻實在不敢茍同。
我認為,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可偏廢。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全面成長,而不是溺愛;在學校教育中,要加強素質教育,將學生動手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點點滴滴地滲透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開辦專門的“吃苦學校”,不僅不能達到“吃苦教育”的目的,還會在他們的心中留下難以消除的陰影。
河南省輝縣市一中 劉義奇
◎要細水長流◎
我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在城里長大,家庭環境比較優越,但并沒有因此養尊處優、嬌縱懶惰。父母為了培養我勤奮、堅毅的良好品格,從小就向我灌輸“勞動光榮”的道理,并有意識地讓我“吃苦”,如讓我自己洗衣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學著煮飯做菜。暑假的時候,父母就領著我到農村的親戚家里,一起生活、勞動;上了高中,父母為我聯系暑假工讓我接受鍛煉;進了大學,我已經能做幾份家教來養活自己了。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大人們夸獎的對象,孩子們學習的榜樣。而我知道,這和父母的“吃苦教育”是分不開的。所以我認為,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是必要的,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既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又要細水長流,讓孩子從小在耳濡目染和身體力行中養成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今后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
廣西民族大學中文學院 黃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