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經常被描繪為兒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地獄。那似乎是個人情冷漠的國家,法律規定子女無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大多數老人與子女分居,他們在生活難以自理時,可選擇入住養老院。子女與父母似乎無親情可言,更無孝順可講,我從前也這樣看。但我在美國生活9年之后,卻完全顛覆了以前的印象。
從我接觸的美國家庭看,不同家庭的老人的生活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兒女是孝順的。導致我們錯覺的可能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對“老年幸福”和“兒女孝順”的理解不同。
渴望精神生活
老年人對精神生活的渴望其實都很強烈,而美國人更敢想敢為一些。我的忘年交瓊斯是一個82歲的老太太,她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活潑樂觀。現在在圖書館做志愿者,專門教新移民學英語。15年前,當她把孩子都撫養長大成人,就毅然決然結束了長期以來不愉快的婚姻。而3年前,也就是在她79歲時她又找到了新的幸福,有了一個81歲的男朋友。他們把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每周跳兩次交誼舞,練一次瑜伽,參加一次朋友聚會。平時在家里畫畫、打理花園,有時也幫忙照顧一下孫子孫女。每年兩個人都要出去旅行。最近還乘郵輪去加勒比海度假,盡情享受人生的快樂。她的兩個女兒對她都很關心,經常來看她。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比如,搬重東西、修理花園時她們盡可能趕來給她幫助。每當圣誕節時,全家男女老少歡聚一堂,互贈禮物,其樂融融。我曾經問過她:你的女兒們對你有了男朋友有什么看法?“我有我的生活。”她笑著說。“她們尊重我的選擇。只要我感到幸福她們就快樂!她們與我的男朋友相處得很融洽,像朋友一樣。我覺得這是對我最好的關心和照顧。”
我老師的婆婆馬利是個另類的老太太,很有主見而且個性極強。今年80歲。她獨自住在一個豪華的大別墅里,整天讀著言情小說,沉浸在文學作品的世界里。
由于身體虛弱,生活自理困難,兒子和女兒們提出她可以選擇一個孩子同她一起生活,可是她都謝絕了,她認為自己生活比較自由和隨意。無奈,兒女們排了值班表,每天給她送飯。去年冬天她摔斷了腿,生活更加不能自理,兒女們只好給她送到老年康復中心,可她天天吵著要回家,一個月后,兒女們又給她接回家,請了護士定期來訪,而兒女們又繼續輪流值班照顧她。雖然他們工作都很忙,但還是毫無怨言盡心盡力地照顧她。
堅守獨立自尊
“我不愿意干擾你們的生活,打亂你們的生活秩序。”這話出自79歲的老太太南希之口。南希是個獨立性很強、自尊心也很強的德國后裔。她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唯一的兒子大學畢業后成了家,住在美國東部的麻省。而她卻始終獨自住在美國中部的老年公寓。他兒子買房子時,曾請她搬來同住,被她斷然拒絕。她只是每年圣誕節到兒子家一起過,而每年夏天會同兒子一家約好到什么地方去旅游。但無論出去旅游和吃飯,她都堅持付自己的一份錢,哪怕是小費。并說:“我有能力支付。”我們知道,她不想在經濟上和生活上依賴兒子。后來她年齡大了,在兒子的一再勸說下,搬到了距離兒子家很近的老年公寓。每個星期六,她兒子都會帶她去超市買東西和出去游玩,而兒媳婦每周兩次帶她去看醫生。每逢節假日,兒兒媳都會接她回家住,但是她住不了兩天就會嚷著回公寓,她感到在那里生活舒服自在。
我的鄰居老太太維基熱情、優雅,今年82歲了。原來她和兒子分在兩處生活,可是過了70歲以后,生活能力逐漸減弱,她兒子為了照顧她的生活,特意設計和建造了一棟連體別墅,兩個獨立的單元。其中一套給了他們老兩口。她說,她喜歡這所房子,既有各自獨立的空間,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生活,又可以彼此關照,增進感情。前年她老伴去世了,這對她打擊很大。再加上她患有青光眼,視野狹窄,生活和行動不便,所以她兒子格外關心她。每天早晨一定過來看她,上班時必定會打電話來,看她有什么事沒有。而晚上回來后兒子和媳婦會做晚飯,并給她準備第二天的早餐和午餐。每當天氣不好,下雨下雪時,她的兒子定會打電話來囑咐她不要出去散步和取報,當心滑倒。有時她也會向我抱怨說:“他們老是叮囑我,不放心我,把我當成小孩。”但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江森——我一個朋友的丈夫,在孝順老人方面是美國人眼里的典范,常會拿他作榜樣來教育子女。江森是個獨生子,他爸爸在56歲時出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導致嚴重殘疾,后半生走路都得拄著雙拐。他為了爸爸的生活方便,在家里的樓梯、衛生間和墻壁上都安了扶手以及其他安全設施。每到周末他都把父親抱到車上,帶他到咖啡廳喝咖啡,到飯店吃飯或到公園去散心。他媽媽喜歡戶外運動,他也經常帶老太太去旅游和運動。在老太太80歲那年,他陪著她爬上美國東北部最高的山——白山的頂峰。后來,老人們都歲數大了,母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父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始終不離不棄,同他們生活在一起,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陪伴他們走到了生命的終點。而他自己始終沒把個人婚事放在心上,直到把老人都送走了,他才結了婚。而那一年他已經53歲了。
從我所接觸和了解的美國家庭來看,老人們都活得快樂而有尊嚴,都保持著自己相對的獨立和自由。而兒女們對老人也是十分關愛、體貼和照顧。這一點比講求孝道的中國人并不遜色。只是比較而言中國人孝順把重點放在照顧好老人生活起居和身體健康上,更多關心的是老人的物質需求;而美國人的孝順則更多關注的是維護老人的尊嚴,尊重老人的意愿,更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物質需求在次。
我想,如果東方式的孝順和西方式的孝順能更多融合到一起,那么全世界老人的晚年該會是多么的幸福快樂。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