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學術界最具老年范兒的學者,腦海里立刻浮現出一個老人的形象:消瘦、沉默、不修邊幅……雖然他離開我們已經近10年了,但關于他的故事,每一次提起都讓我感慨不已。
5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徐梵澄文集》出版座談會,望著臺上放著的皇皇16卷巨著,人們都在打聽“徐梵澄是誰?”不僅年輕學人不知道,中年學者不知道,資深的老專家中知道的也不多!
一位真正的國學大師竟然鮮為人知?這是不是太不可思議了?然而,當人們了解了這位大師“安靜得甚是寂寞”的一生后,令幾乎所有與會者的心頭猶如電閃雷鳴,震撼不已。
徐梵澄生于1909年,湖南長沙人。他生前是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一名研究員,年輕時代,他曾留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回國后,備受魯迅先生器重,受先生之囑,他有規模地翻譯了尼采的著作。
1945年,36歲的徐梵澄遠赴天竺,臨別時,郭沫若、鄭振鐸曾親自相送。在印度他度過了三十余年,一直埋首潛心研究中、西、印文化。這期間,才華橫溢的他學術碩果累累,翻譯了包括多本印度古代經典在內的皇皇譯著。要知道,連當今的印度學者都沒有幾人能將其古代經典譯作他國的文字。
上世紀60年代以后,身居南印度的徐梵澄,開始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之菁華。他先后用英文著述,寫出《小學菁華》、《孔學古微》、《周子通書》、《肇論》、《唯識菁華》。他的研究成果讓同行專家們由衷折服。
梵澄先生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所鐘愛的學術,終生未娶。1978年,年近70歲的他只身由印度回到祖國。回國后的二十余年里,他的個人學術研究達到峰巔,以精神哲學的進路重新闡釋中國傳統經典,代表作為《老子臆解》、《陸王學述》。他通過對中國及世界文化的比勘、創通,構建了心同理同的人類平等對話的思想學術形態——精神哲學。他被喻為“20世紀中國學人兼及中、西、印三大學術文化之屈指可數者”。
就是這樣一位多領域、多學科有諸多成果的大師,卻從不張揚,從不炫耀。當年許廣平在回憶錄中對徐梵澄由衷贊賞,然而,徐先生卻生怕有“依草附木”之嫌,從不張揚自己和魯迅的淵源。而今,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
據出版策劃人倪為國回憶,他曾提出想把徐梵澄先生上世紀30年代寫的雜文放進文集出版,先生的回答是:“不必了,多點少點無大妨礙。”據《徐梵澄傳》的作者孫波回憶,1999年,正值梵澄先生90高齡,世界宗教所想為他舉辦一個學術研討會,先生只平靜地說了3個字:“不必了。”
“不以出現于公眾視野為務,不以聽不到掌聲喝彩為意,只是竟日為學不輟,筆耕不止,直至生命的終點。”語言學家江藍生這樣概括徐梵澄的一生。
由寂寞安靜的徐梵澄,不禁讓人聯想到在當下這個極其浮噪的年代里,急功近利讓多少人不能安靜!剛剛做出一點學問的人便要學會“炒作”自己,做不出學問的人也要會“包裝”自己。
為什么徐梵澄可以不受世俗誘惑而我們不能?為什么徐梵澄泰然自外于名利場而我們不能?為什么徐梵澄一生與媚俗不共戴天而我們不能?……每個人都該有這樣的反思吧。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