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自辦“兩會”專題展
全國“兩會”的召開之際,南昌市洪都集團的退休人員老羅自費辦起了一個全國歷史報刊“兩會”專題展。老羅從1 997年開始收集全國的各類歷史報刊,十幾年來完全自費收集起了十幾萬份各類報紙,甚至把自己女兒的一套住房辦成了自己的收藏博物館。老羅把所有登載了第一屆全國“兩會”到最近一屆全國“兩會”專題報道的各類報紙全部進行了整理和分類,并一一鋪開進行展出。老羅表示,在今年建黨90周年之際還會再辦一次歷史報刊展覽。(摘自《信息日報》)
四字刻出《桃花源記》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而南昌新建縣象山鎮的蔡有銀老人還能將整篇《桃花源記》刻在四個字當中,然后再組合成“桃花源記”四個大字。蔡有銀雕刻的最大特點就是他把畫和字融為一體,單看一個字是一個完整的篆書印章,組合起來,又可以構成一幅畫。達到了字中有字,字中有畫,字畫協調合一的效果。這種雕刻的工序相當復雜,要先將字刻在石頭上,再用石頭將字印在宣紙上,在印上宣紙之前還要想好怎么組合成一幅畫,還要考慮整個作品的完整和章法的協調統一。蔡有銀只讀了6年私塾。從5歲開始,就開始學習碑刻。2005年退休后,他每天都要刻上10個小時的字,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碑刻。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能夠了解這個藝術。
伊犁人董克明被稱當代徐霞客
今年73歲的新疆伊犁人董克明,用10年時間,行程38萬公里,走訪全國2500個縣市區,搜集各地地方史志,為的是建立一個“地方史志博物館”,供人參觀瀏覽,被稱為當代徐霞客。2000年,退休后賦閑在家的董克明發現國內很多縣區市沒縣志館,于是產生一個想法——搜集全國各縣市區地方史志,之后在家鄉建一個“地方史志博物館”,以便有相同愛好的人們參觀。從2000年到2010年,董克明每到一地,就會寫下旅程記錄,這期間,他更換了5輛摩托,耗資二十余萬元。他說:“全國總共二千八百多個縣區市,我已走訪二千五百多個,今年我計劃走完大陸省份,明年我將辦證去港澳臺,絕不落下一個縣區市,這樣,我的旅程才能畫上圓滿句號。”
殘疾老人成草根記者
在安徽太和縣城,有個老人天天騎著助步車,手持小攝像機在街上四處“掃蕩”,一遇到不平事、有趣事,他就拍下來傳到網上,久而久之,這個網名“雅風”的老人在當地成了網絡紅人,他拍的一些老人晨練、城市建設等視頻還在土豆網上受到一些網友的追捧,因此也被譽為“公民記者”、“民間星探”。他就是今年60歲的殘疾老人汝亞峰。2008年,汝亞峰花一千多塊錢買了一部攝像機,每天開著助步車穿梭于太和縣的大街小巷,及時將太和縣實施的重大工程以及身邊的人和事記錄下來。“拍下好人好事宣傳了太和;拍的那些弱勢群體的故事,也許只能給他們帶來微薄的資助,或者只是網友的幾句問候,但讓我看到了整個社會有那樣一條‘溫暖的鏈條’,連接著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