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發現老人死亡后留下的遺囑,繼承人拿著遺囑欲提取老人在銀行的存款,卻遭銀行拒絕。存款人死后,繼承人遇到“不打官司拿不到錢”的法律怪圈。
遺囑突然現世
2002年1月6日,劉奇文老人在銀行儲蓄存款2.3萬元人民幣,方式為自動轉存,存期為一年,年利率為2.25%。不幸的是,當年11月26日,劉奇文撒手人寰,老人沒有法定繼承人。他的姨侄張蘇慶為老人操辦了后事,誰知在送走老人8年后,他偶然在一本舊書里發現了老人的遺囑。
該遺囑稱:“我叫劉奇文,今年83歲,終身未婚,直系親屬均已去世。姨侄張蘇慶長期照顧我,我決定把我名下的財產(包括存款、喪葬撫恤費等),在我身后全部留給張蘇慶繼承。”
公證取款遭尷尬
張蘇慶發現遺囑后,立即持遺囑和存折要求銀行支付相應款項,但遭到拒絕。銀行稱,存款雖是事實,但原告僅憑遺囑要求支付存款,這不符合儲蓄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張蘇慶必須手持經過公證的遺囑,才可以取款。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按照公證部門的相關規定,對遺囑的公證必須得遺囑訂立者在場,否則不予辦理。
最終,萬般無奈的張蘇慶將該銀行告上法庭,要求銀行給付其存款2.3萬元及利息。法院審理認為:劉奇文將2.3萬元存入銀行,銀行向劉奇文出具存單,雙方設立了儲蓄合同關系,該合同合法有效。所以銀行有義務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作為劉奇文的遺囑繼承人張蘇慶,有權繼承其財產。法院最終判令銀行在判決書生效后5日內給付張蘇慶2.3萬元及利息。
存款取款有例可循
中國人民銀行鎮江支行有關負責人稱,儲蓄存款的所有權發生爭議的,涉及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時,銀行方處理都會十分慎重。關于存款人死亡繼承人取款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在1993年1月出臺了《關于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其中第40條第二款即明確規定,存款人已死亡,但存單持有人沒有向儲蓄機構申明遺產繼承過程,也沒有持存款所在地法院判決書,直接去儲蓄機構支取或轉存存款人生前的存款,儲蓄機構都視為正常支取或轉存,事后引起的存款繼承爭執,儲蓄機構不負責任。
法律界人士稱,存款人亡故后,存款人的遺囑無法進行公證,最后只能陷入怪圈,必須訴訟到人民法院,拿到法院的判決書后才能取款。雖然有中國人民銀行的上述有關規定,但這畢竟只是部門規定,不是強制的法律條文,銀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規避風險、少惹麻煩,最終采取的還是等法院判決書下來,才肯對繼承人取款放行。
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百年之后,遺產糾紛也越來越多。在生前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財產分割,這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維護家庭乃至社會和諧穩定的好方式。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