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掃墓祭祀,對親人寄托哀思。但對于有些老人而言,清明節是道坎兒。尤其是對突發意外,容易在這段時間因掃墓而加重心理創傷后的應激反應。
案例:
老張66歲,身體一直很硬朗。可自從老伴去世后,身體突然就垮了下來。半年后,老張竟然被查出患了肝硬化,幾個月后,他在兒女們的千呼萬喚中閉上了眼睛。
筆者與老張的兒子國強相熟,國強對沒有對父親早點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一直頗為遺憾。老張與老伴感情甚篤。老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見病,需要準時服藥。但老伴比較健忘,常要老張每天及時提醒。
去年國慶節,老伴的妹妹邀請她過去住一段兒。老伴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老張卻始終憂心忡忡,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老伴到異地的第五天,就因為突發腦溢血去世了。
老伴的突然離世,給老張帶來深重的打擊,一聽到消息,老張“啊”地一聲便人事不知。等搶救回來時,他目光呆滯,口里喃喃地說:“我不該讓她去啊!我不該讓她去啊!”很快,老張的身體就垮了下來,不到一年便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解析:
面對這難言的故事,我們在痛心之余,該進行怎樣的心理解讀,來提醒那些老年朋友呢?喪偶老人的心理變化,通常要經歷心靈震驚、情緒波動、自我譴責、孤獨絕望、恢復平衡5個階段。喪偶老人的心理障礙,主要發生在前4個階段。應該盡量縮短前4個階段的時間,盡快進人第5個階段。
喪偶老人首先是盡情傾訴。喪偶老人應把內心的痛苦、焦慮和種種想法向子女或親友傾吐,以尋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其次是自我安慰。生老病死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應該理智地看待,死亡是每個人的最終歸宿。沒必要自我責備,更不能責備醫生或其他家庭成員。
第三是轉移注意力。改變生活環境,尤其是剛喪偶的老人,面對老房子、故人的照片、衣服、用品,到處都是老伴的“影子”,不利于情緒的穩定。建議這段時間最好能夠換個生活環境,或者外出旅游散散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第四是主動參與社交。很多老人一旦喪偶,往往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這樣肯定不利于身體健康,應該主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最好培養若干興趣愛好,結交社區里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一起下下棋、打打牌、散散步,一定要做到有事可做,這才有益于建立正常的生活。
在清明節前后的日子里,兒女們應悄悄藏起故人的照片、遺物,避免老人睹物思人,還要盡量簡化掃墓儀式,弱化老人的追憶和思念。老人掃墓兒女們一定要陪伴在身邊,防止因過于悲傷誘發疾病。要提前策劃好,安排好掃墓活動內容,讓老人既表達了哀思,又順便踏青郊游,將一天安排得充實些,淡化老人的沉痛心情。另外,帶小孩子一起參加活動對老人也是一種寬慰,能有效調節、緩解老人對故人的哀思,堅定老人健康生活的信念。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