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老陳又約請我們幾個到他家小酌。為此,他騎著電動自行車在北京電影制片廠內的菜場里采購了一通,又讓他的老伴做了幾樣下酒菜。
老陳叫陳佑群,是我們北影的老攝影師,84歲了,雖然拍了不少影片,但他很少談這些,卻喜歡讓我們看小客廳墻上他拍攝的照片,還有他的厚厚的“配照”日記本。這些照片千奇百怪,文字別出心裁,幽默調侃,但是在背后都透出歷盡坎坷的無奈和不平。我們起哄說,老都老啦,什么藝術、人生,何必當真呢。于是就舉杯執箸,嘻嘻哈哈起來,直到風卷殘云,杯盤狼藉之后,才去向他的老伴致謝告別。他老伴夏玉華退休前是小學教師,我們倚小賣小,都管她叫夏老師。她是從來不參加這種聚會的,總是一個人靜悄悄地坐在臥室的簡易沙發上,等著收拾碗筷殘羹。
夏老師背后的墻上掛著的鏡框里的兩張照片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和其他的照片不同,拍得極其樸素、平實。北海、石橋、白塔的背景前面,是兩個人的側影,遠遠望去,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不同,是一張是黑白的,還有一張是彩色的……啊,不!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一張里面的老陳夫婦,那么年輕,而另一張里同樣是他們兩個人,已經是白發飄飄,垂垂老矣!
老陳微笑著告訴我們,這張黑白照片是1957年的秋天,他和夏老師在北海公園初次見面的時候照的,幾天以后他們就結婚了;50年后的同一天,他們又來到了這里,拍攝了后面的那一張。他之所以沒有特意給我們介紹,是因為他覺得這都是不經意照的,談不上是“藝術作品”。
然而這兩張照片,經歷了整整50年的風雨滄桑,50年的相濡以沫,應該有說不完的酸甜苦辣,從這兩張照片中,我們看到湖水依然,石橋依然,白塔依然;雖然人生多舛,但我們更看到真愛永在,人性永在,美永恒。
看著照片,我們默默無語。想起了各自的50年,雖然道路迥然各異,但我們都曾年輕,我們都曾走過50年的漫漫苦旅,我們也即將老去,但生命中那份最堅韌的支柱,卻應該永遠珍藏心底。
這兩張照片的構圖、采光并不奇特,甚至于很平常。但是,誰能用50年的情懷創作一幅作品?什么樣的藝術能夠引起觀者的長久的遐想與共鳴?在近年來沙漠一般的影視娛樂圈里,有一些用沙礫堆積起來的盛宴豪宅,時間的風兒一吹,便杳無蹤跡;而這兩張照片如同一枚真切的貝殼,它沒有貴金屬的光澤,沒有笙管的喧囂,但是,多少年后,當人們看見它的時候,依然會輕輕地摩挲它,品味它,然后默默地抬起頭,遙望人生的路程。
這才是真正的藝術,真正的人生吧……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