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節”這個詞匯在當今這個高科技時代大行其道——反季節旅游,反季節栽培,反季節果蔬,反季節花卉,反季節混搭服裝……不僅頗得年輕人的青睞,也早已為中老年接受。由于反季節思維,不僅商家在銷售中賺取商機,消費者也在別開生面的生活中受益。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大多在詬病“反季節××”違反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比如,反季節蔬菜,從異地種植到利用大棚科技,到被質疑使用了“促熟劑”造成污染。由此人們更聯想到“反季節兒童”。作家鄭淵潔說過,反季節蔬菜盡管外表鮮亮但味同嚼蠟,“反季節兒童”該玩的時候沒時間玩,不過是揠苗助長。
不過最近,我卻發現了一位反季節老年:一個臺灣的漫畫家,已年逾6旬,歷經10年閉關研究宇宙物理,而今竟推出了圖文并茂的皇皇大作《東方宇宙四部曲》:《東方宇宙》、《時間之歌》、《物理天問》、《宇宙公式》(商務印書館出版)。
是的,他就是大名鼎鼎被臺灣人喻為“漫畫狂人”的蔡志忠先生。
為何稱他是反季節老年?如果不是按反季節的思維考量,按照五六十歲的老人“生物鐘”,老年人理應做老年之事,打打太極拳,養花種草,頤養天年……他的朋友就曾質疑他:“依物理史過去的例子,重大的物理數學發現都是由年輕的天才物理學家所創見出來的。你50歲才開始研究物理,會不會嫌晚了一點?”
如果不是按反季節的思維考量,一個年逾知天命的門外漢怎么可能去研究學習宇宙物理?一位漫畫家全然不顧“隔行如隔山”的“鐵律”,竟與宇宙物理打了10年交道,這豈不是匪夷所思?
但是,反季節老年蔡志忠,10年來自學物理與涉獵科學史所作的筆記有好幾書柜,寫下了超過1400萬字的研究心得……他雖不是物理專業出身,卻用藝術家無邊的想象力,捕捉和創造著神秘的未知和已知的美,享受著物理帶給他的無限樂趣,他以漫畫的方式對西方物理科學進行了新的詮釋。
對于朋友的困惑,他不急不惱地答道:“依人類文明史的例子,真正的智者通常年紀都很大。例如:古希臘的泰勒斯、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東方的情況也是如此:印度的佛陀,中國的伊尹、姜尚、老子、孔子、孫子、孫臏、孔明、張載。他們都是年紀很大以后,才成為智者的。”
而臺灣大學數學教授蔡聰明則更客觀地看待這個自學成才的研究物理學的漫畫家,他說,自學成才的偉大的物理學家拉法第就曾經是一個印刷廠的學徒啊!藝術與科學同源,都是創造想象力的實現,只是表現的工具和方式不同。藝術的狂想要受美的制約,數學的想象最終要通過邏輯的檢驗,而大自然是物理理論成立與否的最終裁判。
蔡志忠的故事,很讓人感慨。究竟怎么看待反季節思維?反季節種植一定會造成植物“生物鐘” 的紊亂嗎?反季節老年是不是違反了人類思想成長的自然規律?
反季節老年蔡志忠告訴我們,反其道而行的真諦在于:正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觀察事物的角度,讓我們得以與眾不同!如果我們以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便有機會發現一條從來不曾有人走過的道路,從中看到與眾不同的情境。
噢,原來,大自然的規律并非只有一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認識自然規律的能力更是可以提高的,以不同的角度觀察,不同的方式思考,你就會發現你未曾發現的一個新的規律。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雖不可能窮盡,但我們可以不斷地接近它、揭示它。
毋庸諱言,無論是蔡志忠試圖改寫牛頓力學方程式的成果,還是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努力,對于《東方宇宙四部曲》,也許有人會疑惑,也許有人會反對……以個人的學識無從評價漫畫家的物理學發現,但是,他的東方式物理思考卻在我們面前推開了一扇扇窗子。
他說:“物理無所不在,我們自己就是物質,我們掉了一根筆或開車都是物理,外面風在吹、草在抖,都是物理。物理是隨時可得的,而且地球是宇宙中最好的物理觀測場所,所以我把所有問題看得非常簡單,實際上也是非常簡單。”
他說:“求知是人類永遠的渴望!‘未知’對我有一股神秘的強烈吸引力!從小我便喜歡站在過去和未來的剎那,踩在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那條線……而跨過未知變成已知的喜悅,是其他人生至樂難以相比的。”
是的,正是蔡志忠可貴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在人生旅途上擷取奇遇的真實故事,使我們體會到“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眾相同的自我和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正是他與眾不同的逆向思維,給了我們每個普通人重新發現自己的勇氣和動力;正是他試圖重新揭開宇宙奧秘的精神,讓我們領略了反季節老年思想創新的獨特魅力。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