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堂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百歲老人。他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法官。上世紀50年代,他曾核準判處殺害李大釗和劉胡蘭烈士的兇手死刑。1983年,他從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任上離休。2010年11月5日,他度過了百歲壽辰。
1911年,劉玉堂出生在陜西華縣一個貧農家庭,年輕時曾輟學當過剃頭匠。后來,他接觸到進步思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進入由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在韓城、渭南、華縣一帶從事農民運動工作。1938年6月,中共華縣縣委成立,他任縣委書記。隨著形勢的發展,劉玉堂又參加了解放戰爭,他先后參加大小戰斗數十次,榮獲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發的“人民功臣”獎章一枚。
1950年3月,劉玉堂從部隊轉業到最高人民法院當審判員。劉玉堂一直秉持公心,依據人證物證,公平審判。他負責刑事案件的審理,大部分是死刑復核案,如判處日本特務羅曼無期徒刑,判處殺害劉胡蘭烈士的張胡子死刑,判處殺害革命先烈李大釗、鄧中夏及寧夏工委書記崔延儒同志的兇手死刑,還有判處偽造周總理名字詐騙中國人民銀行20萬元人民幣巨款的王倬死刑。他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15年,審核過四百多起案件,無一起冤假錯案。
1978年4月,劉玉堂被任命為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主管刑事案件的審理和人事工作,負責復查、平反“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冤假錯案數千件,其中被誤判死刑的有二百余件。劉玉堂把這些錯案逐一平反,并給受害人妥善補貼,受到受害人及其家屬、親友的稱頌。
1983年,劉玉堂離休了,他愛上了寫作。他結合自己長期參加革命實踐和審判工作的經驗,寫下了長達100萬字的讀書筆記,還寫了75本日記,其中的73本日記被陜西華縣檔案館收藏。
劉玉堂堅持每天讀書看報、寫日記、練書法,每天學習四五個小時,有體會就記下來。每當看到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他還會把那份報紙或雜志拿到兒女們跟前,甚至專門放在餐桌上讓子女們閱讀。對于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數字,他都記得很清楚,經常與子女們探討國家的GDP問題。
法制建設更是他關心的事,2004年2月10日他給吳邦國委員長寫信,反映對貪官判刑較輕和嚴厲打擊偷渡“蛇頭”的問題。年近百歲,劉玉堂在生活上很簡樸,知足常樂,吃飯堅持8分飽,一頓飯有一個肉菜老人就感覺很滿意。在待人接物上,他要求大家互相團結,不要鬧矛盾,對于別人的缺點,要做到“人家的缺點讓人家慢慢改”,做到心中有他人。他的耳朵有點聾,別人說話實在聽不清時,他會禮貌地拿出紙筆,讓對方把想說的話寫下來。
劉玉堂的心態特別年輕。他的女兒說:父親看演出,演出結束后喜歡和美女、帥哥握手,會告訴演員:“我是你的老粉絲。”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