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大愛:五旬農婦創辦“老兵大院”
張鳳英今年55歲,生于吉林省農安縣華家橋村一個貧困家庭,15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照顧9個孩子,吃盡了苦頭。當時,張鳳英就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孝敬媽媽。
1997年,張鳳英和丈夫開了家老年公寓。張鳳英心地善良,最見不得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不管有錢的沒錢的,只要有老人找上門,張鳳英都會收留。每當看到睡在大街上的精神病患者、流浪孤兒,她都會領回家,像親人一樣對待他們。
貧困老人多了、智障人員多了,養老院變成了收養院,不賺錢不說,還得往里搭不少錢,家人反對,親屬埋怨。頂著巨大壓力,張鳳英毅然回到老家農安縣劉家鄉,買了上百畝鹽堿地,開荒種田,辦起了農場。
2008年6月的一天,張鳳英在老家見到了王鳳和老人,王鳳和已經78歲了,他和張鳳英嘮嗑時,嘆息著說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如果能見見半個世紀前并肩作戰的老戰友,這輩子就沒啥遺憾了。
張鳳英突然涌上一個念頭:建一個老兵大院,把那些身經百戰的老人們聚攏在一起,讓他們的晚年多些快樂。
張鳳英回到農場,緊鑼密鼓做起了準備。兩個月后,一排嶄新的紅磚瓦房建好了,張鳳英買來床、被褥等家具,準備好了十幾個標準間。
2008年8月,老兵大院擴建完畢,志愿軍老班長王鳳和第一個來到這里,接下來,張鳳英走遍農安縣的各個角落,尋訪到了多位參加過戰爭已到垂暮之年的老人,老人們聽了張鳳英的想法非常激動,欣然來到她的老兵大院與戰友相聚。
隨著口口相傳,農安縣幾十個鄉鎮的老兵們紛紛趕來。有時,一天就來五六個,有著相同經歷的老人們到了一起,激動得抱著哭啊,笑啊,那場景感動得張鳳英熱淚盈眶。
英雄會:昔日功臣再發少年狂
從2008年10月至今,張鳳英的老兵大院聚集了五十多位當年的老兵。他們來自不同的戰場,不同的部隊。復員后,他們各自散落在農安縣的各個村落。相距不過百里,大多數人卻從未相識。如今一朝相會,他們就像見到了久別的親人。
王鳳和與57年前的老戰友馮志林,當年兩人同時入伍,同時入朝作戰,王鳳和是高射機槍班的班長,馮志林是戰士,兩人又是同鄉,自然格外親近。然而在一場慘烈的戰斗中,這對親如兄弟的戰友被敵軍沖散。
戰爭結束后,他們各自復員返鄉,在后來的五十多年中,雖然他們都生活在農安縣,卻都以為對方早已不在人世了。
2007年,農安縣民政局組織退伍老志愿軍戰士開會,王鳳和作為代表也去參加,他看到一個老兵外形和當年的戰友相似,通過攀談,對方果然就是當年生死與共的戰友馮志林,兩人相認后,緊緊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在老兵大院,每一位老兵都有著驚心動魄的故事。邱樹林今年79歲,曾在朝鮮兩次獲得二等功。1951年2月在第五次戰役中,他所在的27軍某團陷入敵軍包圍,打到最后,邱樹林和17名戰友突圍,此時他們已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絡,在朝鮮的深山密林中,18名戰士隱匿了半年,才最終尋找到了大部隊。至今,邱樹林老人右臂上與美國兵拼刺刀留下的傷疤,還清晰可見。
孫樹清老人記得,他的團長陳奇當時39歲,結婚不到一個月,駕機起飛后,他駕駛的戰機被敵機擊中,跳傘后,降落傘卻掛到了樹上,團長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每當講起團長,孫樹清總要哭上一場。
這些老兵聚在一起,凈嘮戰場上的那些事情,聊得累了,老兵們就跑到院子里列隊出操,喊口號,還來到荒原上放聲高歌。
看到這么多老兵叔叔聚集在自己身邊,張鳳英很高興。張鳳英給他們刮胡子、洗澡,給老人換上軍裝,戴上領章帽徽,老英雄們一下子年輕了許多。
償夙愿:讓老兵了無遺憾
兩年來,每逢周末或節假日,老兵們都會從各個村落趕到張鳳英的老兵大院相聚,也有幾個老兵長住在了這里。
76歲的赫音,本是總政歌舞團的文藝兵,“文革”期間精神失常,回到了吉林農安老家。他終生未娶,親人也相繼離世。
張鳳英聽說赫音的情況后,親自把老人接到了老兵大院。見到這么多的老兵,尤其是穿上熟悉的軍裝后,赫音丟失的記憶漸漸復活了,老兵大院里的愉快生活喚醒了他蟄伏已久的藝術細胞。從此,大院里經常傳來他宏亮的歌聲。
有位叫華井春的老兵,老伴早逝,無兒無女,晚景特別凄涼。張鳳英得知后,2009年春節后把老人接了過來。老有所依,還能和戰友見面,華井春活得非常開心,然而沒過多久,他就重病臥床,他叮囑張鳳英:“姑娘,我快不行了,等我走后,你千萬別把我埋到別的地方,我不愿離開這兒,我要和老戰友們在一起!還有,我想穿著軍裝離開人世!”張鳳英眼里噙著淚連連點頭。
華井春去世后,張鳳英沒有將老人的骨灰入土,而是擺放在老兵大院外玉米地邊的一座小房內,這樣他就能經常看到戰友了。一些老兵也表達了與華井春同樣的愿望,死后將骨灰存放在這里,張鳳英打算把那間房子變成一座靈堂,讓老兵們永遠在這里相依相伴。
2010年是志愿軍入朝作戰60周年,王鳳和等13位抗美援朝老兵對張鳳英說:“我們都已經八十多歲了,臨死前最大的愿望有兩個,第一,想到北京去瞻仰毛主席遺容;第二,想到戰斗過的朝鮮看一看。”張鳳英動情地告訴老兵們:“你們放心,我一定盡全力滿足你們的愿望!”
為了完成老人們的心愿,張鳳英到處籌錢。這些年,她把錢全投到了農場,家里用錢一直是5個孩子湊。聽她說了想帶老兵們去北京的愿望后,5個兒女給媽媽湊了兩萬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給張鳳英匯了5萬元。
2010年11月14日,在各方好心人的支持和援助下,張鳳英終于帶著十幾位身體健康的老兵踏上赴京的列車。老人們參觀了天安門廣場,來到毛主席紀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遺容,馮志林、王鳳和等老兵激動得淚流滿面。他們拉著張鳳英的手說:“閨女,沒有你,我們這輩子也來不了北京,也不會戰友相見,現在,我們死而無憾了!”
從北京回來后,張鳳英又悄悄地開始了她的另一個計劃,那就是積極籌備資金,爭取盡早完成老兵們重返朝鮮祭奠戰友的愿望。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