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陰盛陽衰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調查表明,我國大學里,在有些專業,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中女性多于男性。美國最近的四任國務卿中,已有三任都是女性。對這種現象的一種社會學的解釋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之緣故。然而,問題卻并不是那么簡單,實際上,這也是現代高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的一種風險。
2010年12月9日,一個慈善機構CHEMTrust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由于環境中化學物的污染,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中的雄性性器官和生育能力都受到影響,導致雄性變得越來越“陰柔”。
近年來,人類和野生動物所生存的環境中的新化學品種類超過10萬種。歐盟也承認,其中99%的化學物品,沒有得到充分的監管。許多化學物品被科學家視為“內分泌干擾物”或“性別扭曲物質”,因為它們干擾動物體內的激素值。這其中就包括鄰苯二甲酸鹽(被廣泛用于食品包裝、化妝品、兒童玩具中)、在家具和電子產品上使用的阻燃劑、雖然被禁用但是仍被廣泛使用于食品和環境中的多氯聯苯(PCB)以及多種殺蟲劑等等。
研究發現,由于魚類是在水中生活,所以最易受到污染物的影響,因為污染物不僅通過它們攝取的食物,還通過魚鰓以及皮膚進入它們的身體。因此,科學家最早是在魚中發現了性別變異現象的。科學家在英國低地地區河流中一半雄性魚的睪丸里發現了魚卵。日本以及非洲貝寧灣地區的淡水魚中的很多種類,也都出現了雌化現象。北海、地中海、日本大阪灣、美國西部海岸的咸水魚也不例外。加拿大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在加拿大北部生活的雄性豹紋蛙,也出現了雌化現象。研究者認為,這跟農田中噴灑的殺蟲劑不無關系。英國加的夫大學的科學家還發現,雄八哥在食用了受到雌性荷爾蒙污染的蟲子后,其大腦慢慢發生微妙的變化,導致它們的嗓音越來越像雌八哥。科學家還發現,阿拉斯加地區2/3的黑尾鹿,其睪丸未降到陰囊中,鹿角也發生變形,而在美國蒙大拿州,2/3的白尾鹿,也出現了生殖器異常。甚至科學家也在世界上發現了雌雄同體的北極熊。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盧·吉列警告稱,這份關于生存環境的研究報告對人類敲響了警鐘。他說:“如果我們在野生動植物中發現了問題,那么我們有理由擔心,類似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人類的男性身上。”其實,環境污染對人類生育能力和男女性別比例的影響已經顯現。加拿大、俄羅斯和意大利受到嚴重化學污染的地區的女性,生育女孩的幾率是生育男孩的兩倍。有科學家認為,這或許可以解釋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男女性別比例所發生的神秘變化。
高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態環境,反過來又給人類帶來了生存風險。這一方面,是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是高技術應用中商業競爭的后果。實際上,這種負面影響,不是高技術本身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本身的問題。在高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如何面對由此帶來的種種風險,已給人類提出了新的挑戰。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