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聲“姐呀”穿越34年
那是一個糧食短缺、苦于活命的饑荒年代。一對雙胞胎姐妹華霞和馬玲被送到了河南洛陽。
抱養華霞的是一個干部家庭,家住洛陽東站的東新安街,家庭條件優越;抱養馬玲的是一戶回族農民,家住洛陽徐家街,家境貧寒。兩個家庭只隔了數百米,但她們從此成了兩條平行線,奔走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雖然彼此沒見過對方,但兩個孩子時常聽周圍人說,附近有一個“自己”。
直到1972年10月的一天,兩位14歲的少女在熱心同學的撮合下第一次見了面。華霞拉起了馬玲的手說:我比你大,你就管我叫姐吧,兩人就這樣成為好朋友。不久,兩人到照相館拍了照片,將青澀的青春定格在了底片上。
自從認識了馬玲,華霞打心眼里喜歡這個“妹妹”,她經常央求母親做新衣服時,也給馬玲做一件,家里有好吃的,華霞也總給馬玲留著。換季時,只要華霞有兩件新衣裳,她就慷慨地送給馬玲一件。
1980年,兩人先后結婚,雖然各自有了家庭,但交往不斷,感情愈深。2000年,華霞的丈夫去世,她一邊還債,一邊撫養兩個正在上學的女兒。這時馬玲也下崗了,丈夫收入不高,她靠賣小商品補貼家用。但每次進貨,她都不忘給華霞捎點日用品。
相識相伴了幾十年,經常被人認錯,難道真沒有血緣關系?事實上,兩人也討論了幾十年。華霞心里一直覺得不像,自己性格外向,大大咧咧,馬玲內向,小心翼翼,聽說雙胞胎性格基本相似,再說,戶口簿上年齡也對不上。但馬玲覺得兩人就是親姐妹,說不準還是雙胞胎,至于戶口,可能是大人當時故意把年齡報錯了。
兩人除了長相,還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有先天性鼻炎,都是O型血,眉心中間都有一個小疤……如果沒有血緣關系,怎么會有如此多的相似?要解決血緣的疑問,可以做DNA鑒定,但兩人的經濟條件不允許。
2005年9月17日,洛陽一家媒體報道了江蘇宜興“尋親大姐”呂順芳為百余名棄兒找親人的故事,兩人便和呂順芳大姐取得聯系。在呂大姐的幫助下,江蘇衛視《情感之旅》欄目為她們做了一期節目,并資助她們在河南科技大學司法鑒定中心做DNA鑒定。2006年5月16日,是一個讓華霞和馬玲終生難忘的日子。江蘇衛視的演播現場,鑒定結果表明兩人是單卵孿生姐妹,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那一刻,姐妹倆滾燙的淚珠順著臉頰淌下,馬玲抑制不住激動的情感,起身上前緊緊抱住了華霞,從心底迸發出兩個字:“姐呀——”
這一聲姐姐,距離她們相識已整整過去了34年。
相逢在半個世紀后
血緣關系確定后,姐妹倆更想知道自己的家鄉在哪里,父母是誰。于是,她們不斷前往全國各地參加尋親活動。為了尋親,姐妹倆還把血樣存入北京華大方瑞基因庫。2008年2月,華霞還學會了上網,并開通了尋親博客。
2009年的一天,在江蘇鎮江打工的賈學慶打來電話,說他家曾送出一對雙胞胎,從媒體刊登的照片看,華霞和馬玲與他們兄妹很像。
2010年,賈學慶在兒子賈峰云的幫助下,將血樣送入北京華大方瑞基因庫,與姐妹倆進行DNA比對。2010年11月9日,賈峰云傳來喜訊:“鑒定結果出來了,我們是親人!”姐妹倆終于找到了家。
馬玲第一個想法就是撲到母親懷里痛哭一場。那邊,哥哥賈學慶淚流滿面。他們在11月15日先通過QQ視頻見面,電腦那邊,賈學慶說,他們生身父親姓許,但父母親都已不在人世。包括華霞、馬玲在內,父母共生育7個孩子。
喊聲“哥哥”淚花流
2010年11月19日,列車緩緩停靠在江蘇鎮江站。
車門打開,華霞和馬玲不約而同深吸了口氣,半個世紀的夢想近在咫尺了,華霞緊張得手心里全是汗。姐妹倆還特意穿上不一樣的衣服,一個綠色,一個紅色,好讓哥哥分辨一下。
老家——江蘇省句容市華陽鎮賈相村。路兩邊站滿了鄉親,一條寫著“歡迎胞妹回家”的大紅橫幅掛在門前。華霞和馬玲一下汽車,鞭炮聲便響起,二哥許學堂、三哥賈學慶、四姐許學鳳、五哥許學明立即迎了上來,6個人抱作一團……
64歲的賈學慶抹著眼淚說,找了這么多年,終于找回來了!當初家里窮、兄妹多,母親又臥病在床,眼看孩子們要餓死,父親狠心把他送到了相距不遠的賈村,他那時已有十幾歲,懂事了,時不時會跑回家看看。有一次回家,賈學慶發現雙胞胎妹妹沒了,問媽媽,媽媽一個勁兒掉淚,后來纏著爸爸問,才知道被送走了。
二哥許學堂,一邊一個握緊妹妹們的手,滿臉淚水,但他又不住地咧著嘴笑。他有些遺憾地說,兄妹7個,大哥已在2009年過世了,否則7兄妹團圓,該多好!
不想看著哥哥傷感,華霞抹掉眼淚,笑著問:“哥,我倆到底多大?”二哥許學堂說:“你們是屬羊的,大的叫許雙英,小的叫許六英。”許學堂說,1958年夏天,媽媽臥床不起,爸爸無奈之下把雙胞胎送走,那天一大早,他跟爸爸一人抱一個,步行走到句容,然后,許學堂把妹妹遞給了爸爸,爸爸帶著她們坐上了去南京的公交車。
許學堂說,就在自己一轉身時,小姐妹倆還在背后喊哥哥!爸爸把雙胞胎帶到南京解放路,給了她們一人一塊餅,然后偷偷躲起來。姐妹倆一邊吃著燒餅一邊喊爸爸,后來有警察走過來,把她們抱起,爸爸就遠遠地跟著,一直跟到南京市孤兒院,才狠心掉頭回了家。
許學堂說:“爸回家后,幾天沒說話,媽不住地埋怨,天天念叨,第二年就過世了。”父母離世前,均叮囑許學堂:“要把小妹們找回來!”
賈學慶說,經濟好一點后,大家就想著找妹妹。直到2009年,賈學慶在報紙上看到了“尋親大姐”呂順芳的故事,還看到了華霞和馬玲的照片,認定就是要找的人,于是輾轉聯系上姐妹倆。
團圓的飯桌上,華霞和馬玲端起酒杯問哥哥,她們誰大誰小?“大的這里有個疤,是自己頑皮摔倒留下的。”許學堂指著太陽穴說。華霞和馬玲一陣驚訝,原來,這么多年來都搞混了,馬玲的右太陽穴處有道不明顯的傷疤,但因戶口簿上年齡小,她一直管華霞叫姐姐。馬玲捂著嘴笑:“姐姐,我是大的啊,以后要換回來啦!”華霞風趣地說:“沒事,我們倆換著當姐姐!”
飯后,兄妹6人到村頭給父母上墳,華霞和馬玲再次淚雨紛飛。
(應當事人要求,文中兩姐妹均為化名)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