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多好辦事,然而人太多了有時卻成了難辦事。中國十幾億人口,干任何行業的人都多,單是畫畫的就有成千上萬之眾。每遇全國性美術展覽之評選作品即達近千幅,實是令人咋舌,難免令評委們眼花繚亂筋疲力盡,何能評得精確達于合理公平?所以總讓我時常想起38年前的一件趣事。為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三十周年》,浙江和全國各省一樣隆重舉辦美術創作活動,抽調骨干人員集中于省城杭州精心創作,待到完成時即于市中心的展覽館進行作品評審并擇優送京再評選。其時雖是初夏卻天氣悶熱,經過連續評議,評委們已是困頓疲憊,我在油畫創作組的大廳里看見最后一件待評作品,畫面上一位公社書記在廣播站講話。長時間的寂靜無語中忽有一評委發聲說:“這麥克風(擴音器)的克羅米(英文音,防銹鍍的鎳)光亮質感畫得很好!”眾人隨即齊聲附和贊同,此畫即算通過。由此自然聯想到歷屆全國美展的評選狀況。一位被特邀參與去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畫評選的老畫家感嘆不已地說,面對數百件巨幅大畫,令他頭暈目眩難以應付,無法細看,難以品評??梢韵胍娙绱岁嚾莸脑u選,其結果能否精準合理自然令人置疑。
藝術欣賞因人而異,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難以相同;藝術評鑒亦因人而異,所謂“見仁見智”,無法一致。比之體育競賽的許多項目可由精確數據進行量化之標準,田徑運動中的長短跑均以最后的沖刺時的幾分之一秒的差別決定名次,且有儀器測定為證,令人信服不疑。而足球賽事中常因有人缺德作弊,踢假球,吹黑哨等丑事而使人不齒,皆因由人為決定而生。所以作為五年一度的文藝盛事,既然全國美展的作品評選無法量化而做科學測定,也就應予必須之理解,重在參與即可。然而自從有了獎項且客觀上與利益掛鉤,于是必然地引起許多意見與矛盾,從而影響到美展本身所持之宗旨與意義,某種程度上也有礙于達到促進美術事業健康發展的目的,事實上已形成為一個無奈舉措所致的頗難跨越的怪區,確需引起應有之重視,力求改善情勢之應對良策,以免事與愿違令人扼腕而嘆。細思之下,覺得應盡可能地減少獎勉措施與作者切身利益掛鉤之程度,弱化功利效應,同時加強思想引導,維護清純端正的畫風,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學術空氣,相信雖未能立竿見影,但若能堅持,終獲收益。在努力提升全民道德風尚的形式要求下,作為創造精神產品之一的美術界,應該勇敢擔當起不斷改進力爭完善的時代使命,亦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本職所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