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我在溧陽碼頭后面的小巷里閑逛,遠遠聽見“磨剪子鏟刀”的吆喝聲,嗓音沙啞渾厚,極具穿透力。聲音由小到大,腳步越來越近,我趕緊掏相機,一位光頭留絡腮胡子的磨刀老師傅已經拐過小巷,拖著工具車到了面前。我匆忙拍下兩張圖片,抬頭與師傅相逢一笑,兩人擦肩而過。
轉過頭來,清楚地看見磨刀師傅工具車的構造:一張長條凳是車子的“底盤”,車頭提起,后面兩條凳腿上固定了兩只輪子,車尾處掛著一只自行車龍頭上專用的雜物簍,所有磨刀工具都放在簍子里,包括刀具、磨刀磚、刷子、水罐等。
“磨剪子鏟刀——”師傅漸行漸遠,消失在街巷的盡頭。
半個小時后,我轉到了運河對面的三陽巷,再次見到了那位磨刀師傅。他已接到一筆生意,正在專心磨剪刀。我和他攀談起來。
我向他請教一個困惑了多年的問題:小時候看樣板戲《紅燈記》,模仿著吆喝“磨剪子來戧菜刀——”一直不知道“戧”怎么寫,什么意思。網上搜尋,有寫“搶”、有寫“戕”、有寫“戧”、有寫“鏹”,莫衷一是。師傅回答,“戧”就是鏟的意思,怎么寫,不知道。他說他們不說“戧”字。
我又問他一天能掙多少錢?他說掙不了幾個錢,僅能糊口而已。他說磨刀是討飯的營生,滿街走,一天也做不到幾筆生意,做一個生意也就兩三塊錢,跟擦皮鞋的差不多。老師傅說,現在年輕人都不肯做這個事情了,等他們做不動了,可能街上再也見不到吆喝“磨剪子鏟刀”的手藝人了。
他告訴我,磨剪子比磨刀難。一邊說,他還一邊比劃,說磨得不好的剪子,剪刀頭之間會產生縫隙,不好用。
說著話,我還不忘給老師傅拍照片。老師傅說,常有人給他們拍照片,不知道有什么用。
告別了老師傅,繼續行走在老街小巷里,我滿腦子都是磨刀師傅的那張條凳和他坐在上面俯身向前奮力磨刀的身影。小時候就聽說過“騎著它不走,走著不能騎”的謎語,說的就是磨刀師傅的那張條凳,干活的時候,人騎在上面,行走的時候,它騎在人的肩膀上。幾十年過去了,條凳還是那張條凳,只是加了兩只輪子。條凳就像當干部一樣“能上能下”,騎了多少年主人寬厚的肩膀,如今地位下降,到地面上與主人同行了;身影還是那個身影,只是老邁了許多,緩慢了許多。
“磨剪子鏟刀——”小巷深處,又傳來低沉的吆喝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