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是一面鏡子,它默默地映照退休者的人生;“晚晴”是一盞明燈,指引著退休的人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線”繼續前行。
面對“退休”這個人生話題,人們大致流露出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人到退休萬事休”的嘆息;一種是把退休看作人生“第二起跑線”的泰然和淡定。
人都是要老的,一個人無論是忙忙碌碌幾十年,或是辛辛苦苦幾十年;無論是轟轟烈烈幾十年,是平平淡淡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工作也好,崗位也罷,都有個“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時候,到了退休年齡盡管已是兩鬂斑白,但不要有傷春悲秋的垂暮之感。古代思想家顧炎武有詩云:“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詩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蒼龍到了日暮之時,尚能行云降雨,老樹不甘自朽,也能再生新花。
退休不是人生的“終點”
到齡退休,到站下車,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的一個必然。然而,到“站”到的只是到齡退休之“站”,有的人誤將此“站”看作是人生的“終點站”,于是,自己給自己增添了諸多不該有、不必要的惆悵和煩惱。但是,也有人不但不把退休看作“終點”,而是看成又一個新的起點。例如,湖南省長沙市營盤街社區,一位有52年黨齡的老人,自1983年退休以來,始終活躍在關心下一代的義務工作中,她就是83歲的退休教師何夢霞。每當有人說她“閑不住”“愛管閑事”時,她便樂呵呵地回答:“退休又不是句號。”在區關工委的支持下,何夢霞創辦了家長學校,并且親自編寫教材,先后講課180多場次,足跡遍及長沙市的各個縣區;她還和兩位老同志一起,組織“少兒環保隊”,利用空余時間和節假日,帶領社區里的少年兒童,清理綠化帶,向市民宣傳環保知識。(2011年1月5日《中國老年報》)“退休不是句號”。退休更不是人生的句號。明代《菜根譚》一書中說得好:“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一席箴言般的話語啟示世人,晚年更應振作精神,以樂觀的心態面對退休,笑迎退休。“人生何懼桑榆晚,秋色滿園勝春天”,應是每一個退休的人值得信守的一種心態。清代文學家袁枚在他的《八十自壽》詩中寫道:“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紅霞尚滿天。”詩中滲透洋溢著他那豁達樂觀、奮進不息的人生態度和樂觀主義精神,正是因為擁有了這樣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袁枚80歲以后,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著詩作兩卷,共371篇,成為他“日落紅霞尚滿天”的有力佐證。
退休是人生的“第二起跑線”
退休,無疑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結束了工作,離開了崗位,孩子大了,自己老了;時間多了,應酬少了;不再上下班了,不再受紛繁世事的困擾了,順其自然地進入了恬淡寧靜的人生階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退休成了人生的“第二起跑線”,這種“起跑”,是恬靜而淡定不帶有功利色彩的,是淡泊原真非戲劇性演藝式的。在退休后的人生“第二起跑線”上,你還可以更好地品味人生、領略人生、感悟人生,回首已走過的人生歷程,也許還可以看到“第一起跑線”上,許多金錢與權勢編織起來的種種幻化光環,使一些人的生活和為人感染了浮華和空虛,于是就少了些真實和自然。也有的人,當大潮退去,鉛華洗凈之后,又重新展示出自己原真的本色,重新行進在天道的時空里。正如一棵樹那樣,繁花與碧葉都會落盡,唯有它的枝干地久天長。
退休后,要盡快地、主動地進行自我調適,盡早地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與退休前完全不同的屬于退休的人自己的退休生活方式。一要制定好“老有所為”的生活目標,即如何老有所為。“為”什么?怎么“為”?二要系起情感滋潤的精神紐帶。包括親情、愛情和友情。用情感滋潤來不斷化解孤獨感。三要激活自身內力資源,進行有效重組。心態好,身體好,身心都健康,是最好的內力支撐。
退休,是一種具有成熟美的生活新的開始。生活是可以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同樣可以多姿多彩,關鍵是靠自己安排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坐等別人來為你安排,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性趣、愛好、學歷學識與家庭環境等不同情況,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退休生活方式,享受屬于自己的退休之樂。
人間重晚晴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重晚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也是做人的一種美德,退休后,不僅需要保持和堅守這種人生狀態,而且還需要用這種人生狀態來撐起重晚晴的一片天空。
“晚晴”,是比喻晚年的人生,晚年的生活要活得健康、活得快樂、活得有情趣,要活出境界來。晚晴之“晴”,最明顯的標志是,心態要晴朗,處世要陽光,對名利、對世俗,保持距離,保持淡定。夕陽晚照的老年,是從朝陽初出的少年、如日中天的青年演繹而來的,人生的各個階段有各個階段的精彩,人到老年,不必嘆老,也不必悲秋,要懂得珍惜老年特有的成熟之美。哲學家弗洛姆有段名言,他說:“人們在晚年所表現的實際品格,比他在受雇傭時不得不強顏歡笑,不得不謀求工作,不得不保住飯碗時,所表現的要真實得多。”“晚晴”之所以珍貴,貴在樸實。人生既然短暫,“晚晴”正是利用這短暫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想做又對社會有益的事,在“晚晴”這片天空下,許許多多退休的人,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丹陽市埤城鎮長興村何芳云老人,在長達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里,用十字繡繡出了長達6.52米、寬0.7米的《清明上河圖》,作品浸透了一位老人的智慧和辛勞。
“晚晴”是一面鏡子,它默默地映照退休者的人生;“晚晴”是一盞明燈,指引著退休的人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線”繼續前行。人的一生,不在于能不能當一百年的坐禪和尚還是三百年的長壽之龜,恰恰在于活得真實、快樂、有價值、有意義,功名一時,氣節千載。“晚晴”也是講氣節的,“晚晴”和晚節相輔相成,是保持“晚晴”的重要標志,用晚節撐起“晚晴”的一片天空,綻放出最美不過夕陽紅的人世精彩。
人間重晚晴,因為,晚晴是無香的真水,是無聲的美麗,退休后應在平靜中、在平凡中、在平淡中,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有責任感的人,過一個充滿晚晴、灑滿夕陽紅的健康愉悅的退休生活。■